儿童心理:你在童年时期和父亲的关系,决定了

儿童心理:你在童年时期和父亲的关系,决定了你的社交能力

一个人童年阶段和父母的关系、相处方式往往也是其成年后社交关系的投影。你在童年时期和父亲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社交能力,或者说对你未来的社交能力产生影响。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

经典心理学研究:母子关系

在以往的经典心理学研究中,大多都倾向于通过聚焦母亲与孩子的关系,预测其未来人际关系走向。

结果发现,这种依恋关系在人一生的亲密体验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不论是未来与伴侣的关系建立,还是在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往往都充斥着童年时期的影子。

并且,以前关于依恋的研究都是局限在儿童领域,直到 1987 年的一篇论文《Conceptualizing Romantic Love As An Attachment process》的出现,标志着关于依恋内容的研究可以拓展到成人的范围。

该论文认为,安斯沃斯等人提出的婴儿与母亲的三种依恋类型同样适用于成年人的恋爱、交友(李同归,加藤和生2006),并且,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父亲的影响,父亲也是个体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上世纪7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开始对家庭生活中父亲角色和父亲的卷入展开研究。大量的研究结果显示,父亲对子女的认知发展、心理健康、行为和应对方式等都有积极的影响。

进入21世以来,我国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离婚率连续上升,另一方面,大批进城务工人员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剧增。二者导致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许多儿童和青少年处于父亲缺失的状态,由于接触与相处的机会减少,这些孩子与父亲的关系多少有些疏离。

细化研究:父爱缺失

进一步的细化研究也表明,5岁前缺失父爱的儿童有较多情绪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和躯体化反应;5岁后缺失父爱的儿童有更多行为问题和人格问题。并且,缺失的时间越长,对儿童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越大。

此外,父爱的缺失降低了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而这种低自控能力又进一步影响了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形成一种恶心的相互反馈。

由此可见,长期与父亲的关系不太好,很可能会影响到这个孩子未来的性格、人际交往模式。他们可能会变得害怕与人沟通、难以与他人建立紧密的连接、拒绝分享自己的感受,最终难以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而在儿童阶段,与父亲感情基础良好,相互理解,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信任他人、给予他人关心、也更容易形成良性的人际互动。

相反,如果父亲常常以"惩罚、严厉"、"拒绝、否认"以及"过度保护"这些不良教养方式与孩子相处,那么孩子可能会有些性格上的缺陷,比如变得易激惹、不容易接近、自卑等等,自然而然会在社会交往中处于不利的位置。

毕竟,父亲作为一位男性,会对孩子起到一定的榜样作用。父亲往往具有独立、自信、果断、坚强、敢于冒险、勇于克服困难、积极进取、开朗、宽容等个性特征,儿童则会在有意无意中观察学习父亲的行为方式与性格特点。

海兹曼报告显示:缺乏父爱的少年儿童情感障碍尤为突出,普遍存在焦虑、自尊心低下与自制力弱等缺陷,并有攻击性行为,甚至成人后,会有许多不良生活习惯。

缺乏父爱综合症

美国心理专家用30项社会行为指标对生活在没有父亲的家庭的儿童进行调查,也得出了类似结论,他们发现这类儿童抑郁、孤独、任性与依赖行为等较为普遍,称之为“缺乏父爱综合症”。

而儿童阶段常与父亲接触,往往社交能力强,伙伴关系融洽,同时随着父亲参与一些社会性活动,感受多种社会信息,有利于形成一些新的观念。种种证据均表明,在童年时期和父亲的关系,会影响你的性格、行为模式,进而决定着你的社交能力。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