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什么是“过度养育”?父母又该如何避免?
很多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都有过度指导、过度保护和过度介入的倾向。
孩子们习惯了家长为他们解决各种问题,“没有家长的帮助,孩子很难在社会站稳脚跟”。
虽然教育方法没有绝对的标准,但在“过度养育”这件事情上,一位心理学家的研究,指出有三条红线家长最好不要碰:
1.为孩子做他们已经可以自己做到的事情;
2.为孩子做他们几乎可以自己做到的事情;
3.教养行为的动机基于我们的自我,而不是让孩子成为他们自己。
那家长应该怎么从“过度养育”中走出来,帮孩子更好地成长呢?
1、让孩子自由做游戏
很多家长会把孩子的日程表排得非常满,不是学这个,就是学那个,孩子几乎没什么时间做游戏。但实际上,游戏是孩子成长要做的第一件事。
而且,真正的游戏,必须是孩子自己选择、自己主导的活动,并且要为了游戏而游戏,而不是为了实现跟游戏本身没有关系的目的。
孩子们在玩的时候,会想出各种有意思的点子,也能学会如何解决问题。
2、教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
比如,保持个人的整洁、做家务等。
有一种理论认为,儿童做家务是未来成功的基本要素。做家务会带来一种“能做、会做”的感觉,这种感觉让人觉得自己是勤劳的人,而不是废物。
因为一个人如果什么事都有人帮忙,那他就没机会培养控制感,就会导致“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 ——
指的是一个人在感到无法控制局面时,陷入被动状态。而体验“主动性”对人来说非常重要,它意味着“知道自己的行为有意义,知道重要的结果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怎么教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呢?
⊙第一步,家长为孩子做这件事;
⊙第二步,家长和孩子一起做;
⊙第三步,家长看着孩子做;
⊙第四步,孩子独立完成。
要想完成这四个步骤,家长一定要放弃完美主义。有时候,家长想帮孩子做所有的事情,一是担心孩子的安全,二是家长可能有完美主义的想法。家长会觉得,自己做可以做得很好,而孩子可能做不到那么好。
比如,有时候孩子用洗碗机的时候,可能碗没摆齐。
如果孩子第二天打开洗碗机,看到家长把里面的碗都摆齐了,肯定会很沮丧。
更好的办法是,下次家长和孩子一起用洗碗机的时候,告诉孩子,如果把盘子整齐地放直,会洗得更干净,并且给孩子做示范。
所以,家长要在一定限度内,允许孩子去尝试,去失败,这样孩子才能学会把事情做好。
3、教孩子如何思考
家长要教孩子如何思考,让孩子有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的根本在于思维本身,简单说就是“把事情搞清楚”,以及“把知识应用到新情况中”。
有时候,家长只要就一个问题问孩子五次“为什么”,就可以帮他们理解事物的要义。这就是持续提问法,不管孩子说了什么,接下来家长都要不停地问“为什么”。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需要家长和孩子对话,而不是给孩子答案,替孩子解决问题。家长也不要用其他方式结束对话,这样会让孩子停止思考。
4、教孩子面对挣扎的人生常态
人生总会有成功,也会有失败,怎样才能让孩子正确面对挫折呢?
有一个很基本的做法是,给他们正确的示范,关心他们。但是,更重要的是,家长要给孩子具体真实的反馈。反馈包括赞美和批评。赞美的时候,要赞美孩子获得的成就,以及完成的具体任务。
比如,孩子画画时,家长可以说喜欢他使用的颜色。这样具体的表扬能帮孩子建立信心,因为这说明家长真的花心思看过孩子究竟做了什么。而在批评的时候,是为了让孩子从错误中学习,所以批评孩子要确保是在针对行动和努力,而不是针对人。
来源:图文均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