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孩子撒谎,如何判断是本能还是故意

儿童心理:孩子撒谎,如何判断是本能还是故意?

作为父母,是否面对孩子撒谎,经常感到无从下手?

那么到底孩子撒谎,我们要怎么做呢?

  小孩子撒谎,很多时候是一种本能反应

有些家长来跟我说,发现自己家孩子长大后开始学会撒谎了,当面戳穿他的时候他又不承认,现在孩子有事都隐瞒起来,不知道该怎么沟通?

首先我们需要强调一下,无意撒谎那不叫撒谎,故意撒谎才叫撒谎。

那么一个孩子长到几岁,才开始有撒谎的能力呢?

其实一般来说,五岁以内的孩子基本上是不懂得撒谎的。这个阶段的孩子,大脑还没发展出比较高级的情感例如羞耻感,他没有能力去捏造一个真实的事情。

因此很多时候,他所谓的“撒谎”只是一种应对的本能反应,或者说是一种趋利避害的生存策略。

比如在《妈妈是超人3》里面,贾静雯正在教她的两个女儿唱歌,没想到姐姐咘咘突然起身将妹妹波妞一把推到在地。

贾静雯的表情马上就严肃起来,追问咘咘为什么要推倒妹妹,咘咘就说:“我想抱抱她”。

很明显,咘咘在这里采取了一种本能的反应。她看到妈妈生气了,就想要掩盖掉这个事情,让自己能够避免承担后果,或者是接受惩罚。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孩子撒谎最初的动机就是趋利避害,避免惩罚。而一般到了七岁以后,孩子才有可能是有意识地去撒谎、故意捏造事实。

如果孩子学会经常对你这样撒谎的话,你可以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给孩子的环境太严厉太苛刻了?或者作为父母,你是不是对孩子也是缺乏真诚的,也会对孩子撒谎?

  父母处理不当,孩子只会收得更紧

有些时候,父母也很难分辨孩子到底是不是有意地撒谎;但无论如何面对孩子撒谎,父母最不应该作出的反应,就是发泄情绪去谴责他。

比如发现了之后,很生气地啪一个耳光过去。当下一次再发生类似事情的时候,孩子知道自己要被这样羞辱和挨打,他就只有一条路了,那就是撒谎。

在我们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常见的误区,就是希望孩子马上改正成为一个完美的人,比如要求完全诚实、一个谎都不能说。

这是以高道德的标准去要求孩子,然而很多父母有可能自己都做不到,却希望孩子去做到,这倒是值得我们去反思的一个地方。在这里面,是否有你自己潜意识的愿望,并且投射到孩子的身上?

  孩子撒谎,要跟他沟通这3个原则

孩子在七岁以前,很多所谓的撒谎其实是本能性的。所以我等到我孩子差不多6岁的时候,才告诉他这3点:

1.不要撒谎,有什么都可以说出来。2.为自己做的事情负责。

3.同样地去尊重自己和别人。

我常跟我儿子说,没问题的,哪怕你把天捅了一个窟窿也没关系,我们都可以讨论。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我要给他提供一个“途径”,不让他那么害怕,害怕到要撒谎。

当你给了孩子一个有可能去澄清的机会,或者是一个可以让他改正自己过失的环境时,他才不需要用撒谎的方式来逃避。

比如我小儿子3岁多的时候,有一次觉得插在电脑上面那个一闪一闪的U盘很好玩,就丢马桶里了,他还拉着我去看。

我当时就崩溃了,但是我想如果马上把他打一顿以后,他就学会撒谎了。

因为我知道这不是他的错,所以我后来只是告诉他,爸爸电脑上面的东西不能动。

我问他如果我把你喜欢的玩具扔掉了,你会不会难过?他说会,然后我说,是的,所以你扔掉爸爸的东西,爸爸也会难过,他就学会了,他也不会再犯类似的错,然后申请被“惩罚”。

所以对于孩子来说,五岁以内不叫撒谎,这是生存策略。等到七岁左右的时候,你就要分清楚,他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撒谎。

如果是有意识的撒谎,我们就要检点一下,在和孩子互动的过程中间,是不是做出了一些错误的反应,比如过分的严厉、不允许他试错、或者不听解释就惩罚他,才要他用撒谎的方式来应对。

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不成为一个撒谎的人,那么就要对他真诚一些,并且要在惩罚上面,给予他一些他可以承受的成本。

比如我对我的儿子,在我惩罚他之前,我会先跟他说清楚情况,为什么要惩罚他,他才会像一个男子汉一样去接受惩罚,这就是一个心理教育的过程。

总结一下,就是:

孩子撒谎,是本能还是故意?也许我们做父母的要反思。沟通的三原则,给孩子留有跟你沟通的空间发生事情先沟通,让孩子不产生恐惧。惩罚前,先说清楚情况和为什么要惩罚,这是一个心理教育过程。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