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老师教学中,会出现哪些认知偏差?

心理学:老师教学中,会出现哪些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是人们在知觉自身、他人或外部环境时,常因自身或情境的原因使得知觉结果出现失真的现象。典型表现有显著性偏差、生动性偏差等。社会知觉中常见的刻板印象、晕轮效应等均为某种形式的知觉偏差。是个人知觉具有选择性的特征所致。

当教师面对一个特定的课堂教学情境,面对不同学生的行为表现时,教师总是基于对学生的基本认知而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内在的教学思维活动与判断,并据此而确定自己相应的教学行为。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社会认知是教师教学行为抉择的基本依据。

然而,教师对于学生的认知并不总是正确的。实际上,受认知主体与认知客体及环境因素的制约,教师对于学生的人际认知有时是不正确的,是有偏差的。

教学交往中的认知偏差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因效应】导致

首因效应是指,当人与人接触进行认知的时候,首先被反应的信息,对于形成人的印象起着强烈的作用。

简单地说,首因效应即是人对他人的第一印象。

首因效应之所以会引起认知偏差,就在于认知是根据不完全信息而对交往对象作出判断的。

首因效应一旦形成,就会直接影响到交往中的态度,从而影响到教师的行为。

如果一个学生给教师留下一个好的印象,教师则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对他可能备加关心和注意,并给予特别的帮助。这就是常说的先入为主。

首因效应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但往往是不准确的或者与现实不相符合的,因而是有偏差的。

【晕轮效应】导致

晕轮效应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常见的一种十分普遍的认识偏见。

在认知时,人们常常对所具有的某个特征而泛化到其他一系列有关特征,也就是从所知觉到的特征泛化推及其他未知觉的特征,从局部信息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这就好象晕轮一样,是从一个中心点而逐渐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所以称之为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往往是在悄悄地却又强有力地影响着教师和学生的相互知觉的评价。

晕轮效应不仅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而且最终可能影响学生的成绩。

因此,教学交往中的认知晕轮效应引起的偏差,可能产生一种自我应验的预言。

如果教师不消除晕轮效应的认知偏见,那么教师对那些有明显优点的学生存在的不足看不到,对其不足不予纠正;而对那些有明显缺点的学生,则视其是一无是处,找不到优点,这就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使其失去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投射效应】导致

投射效应是指在认知时及对他人形成印象时,以及他人也具备与自己相似的特性。

这种推己及人的情形,在教学交往中也是常见的。

例如有些教师只是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学术水平去考虑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学生却难以接受和理解,不过,教师却认为自己是这样理解知识进行思考,那么学生也一定会这样去理解和思考,并据此组织和传递知识信息,其结果必然是导致教学交往上的失败。

【近因效应】导致

个体对获得的信息留下清晰印象,其作用往往会冲淡过去所获得的有关印象。这就是近因效应。

首因和近因效应都是使个体认知发生偏差的心理因素,只不过个体获得的信息对认知情况的作用条件不同罢了。

假如关于某人的两种信息连续被感知,人总是倾向于前一种信息,并形成深刻的印象,这是首因效应。

假如人们先知道某人第一信息,隔较长时间后才了解第二个信息,这第二个信息便是最新的。这最新的信息则会给人留下较深刻的印象,这即是近因效应。

来源:图文均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