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读书」为什么你总是读不进去?

心理学:「读书」为什么你总是读不进去?

读书的好处就不再赘述了,问题是你为什么总读不进去呢?新书也买了,读书社群也参加了,可为什么过两周又坚持不下去了呢?

别人教了你那么多读书的方法,可从来没有人告诉过你读书读不进去的原因吧。

其实读不进去无外乎两个原因:

-1-

你没尝过甜头

当然,这也不全怪你,因为没有人告诉过你读书还能有甜头啊,小学教室的四壁都贴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读书是件痛苦的事情,成了你最初的认识。读书仅是一项为了考试的任务,考完试,学过的知识也就一键删除,为了腾出地方准备下一个考试。

所以才有高考后的考生们在教室里疯狂撕书的现象。一起撕掉的还有学过的知识,既然伴随着那么痛苦的回忆,大脑肯定也不愿意保留。要不怎么说这一生最有才华的时候就是高考前了。

最初对读书的认识泛化到后来的高中和大学阶段,这个本应该是最适合饱览群书、建立认知架构、确立自我概念的重要阶段,也都因为痛苦的记忆和固化的认知让你迟迟不肯行动。当然这个阶段你不会察觉到不读书有什么损失。

进入职场和社会环境后,读书与不读书的人一眼就辨认得出。常被调侃的是,读书的人看到美景后佳句脱口而出,而不读书的人憋了良久之后赞叹到:哎我去~ 。所以我们现在都知道,人和人之间的本质区别就是认知结构的差异。

身边那一小部分牛人,仔细一了解,哪个不是在童年幸运地逃过了“围追堵截”,学生阶段开始就读了大量的老师家长口中“没有用的书”,极大地满足了对知识、对信息、对八卦的好奇心,在聊天时有谈资、写作时有引用、演讲时有案例,正是因为一次次尝到甜头,才会继续一本一本读到现在。

这个尝甜头的背后也有其行为机制。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把小白鼠放到笼子里,笼子里安装了一个杠杆装置,按压杠杆就有一颗食物从外面的通道滑落进来。小白鼠无意中的跑动按到了杠杆就获得了一颗食物,再按压一次又获得一颗食物,反复几次,它就学到了只要按压杠杆就有食物吃。

这个实验结论称之为操作性条件反射,指的是一个行为带来的结果促使该行为的再次出现。也就是说,获得食物使小白鼠产生了按压杠杆这个新的行为。

了解了这个行为机制之后,你只需要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给自己创建杠杆机制,例如说分享书中的一句话,引用一个观点,转述一个故事,当这些简单的动作逐渐给你带来甜头后,你自然有动力再去按压读书这个杠杆。

-2-

没有确立读书的目的

现在你尝到了一些甜头,可仍然发现不能坚持,或者即使坚持也是比较痛苦的坚持,仿佛读书这件事,并不是自己的真实需求。

这时你就需要问一下自己,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过去的自己,还是为了现在的自己。这就是第二个原因,也是更深层次的原因:没有确立读书的目的。

举我自己的例子。毕业后的几年读过不少书,那时打开书就先读目录,然后计划用几天时间读完,好像是为了读完而读。每读完一本书,为了能够感受到已经占有它,会写一篇算不上读书笔记的笔记,即按照书中的框架做一个思维导图,再把书中的金句摘录出来。

察觉出来了吗?这和学生时代学一篇课文是一样的模式:先划分段落再总结中心思想。这样的读书方式自然没有带来多大益处,读过的书最后在我脑海里也只剩下书名。无法引用,不能转述。我也曾一度很长时间放弃了读书。

直到遇见艾德勒的《如何阅读一本书》,我才get到读书的正确姿势,就四个字:主题阅读。简单地说,找到书中你感兴趣的主题,再看这本书里是否把这个主题的前因后果说清楚了,是否还有其他不同于作者的观点。带着书中未尽的问题再去读其他书,直到找到令你满意的答案,这样也就深刻地理解了这个主题。

这和我之前的读书方法的区别在于一个是主动阅读,一个是被动阅读。当我们被动做某件事的时候,被剥夺了驱动力,自然长久不了。主动阅读的背后是主动思考,带着问题读书才能让你享受其中。

现在你可能要问,我是主动读的啊,现在没人强迫我啊。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再往下看。

静下来,问一下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买了那么多新书都在书架,也参加过读书社群。那么努力的原因,也许都是恐惧不被认可、不被爱。

一说到深层原因,心理学的套路是要回到早年与父母亲的互动关系中。如果一个小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被否定,被嘲笑,那么他长大后就会一直很努力,他是在用现在的自己去争取过去的父母的关注和爱。

如何知道我读书是为了满足过去的自己,还是现在的自己?有一个简单的辨别方法:如果你读书的焦虑感很高,总是想尽快读完就算完成任务,那么很有可能是为了过去的自己。

这些强烈的焦虑是在向你传达:此时的努力是在填补内心的一些匮乏。如果你不去了解匮乏的是什么,焦虑就会通过身体释放各种信号,例如一读书就走神、犯困,坚持不下去等。

真正有效的读书和学习其他技能的本质都一样,我们能确定地感受到:我正在享受它,它让我愉悦。如果没有这样一种被滋养的体验,就很难将书中的内容吸收转化成自己的。

了解了这个深层原因之后,除了可以静下来聆听自己的焦虑,还可以给自己时间等一等,不要焦急地追各种畅销书书单,等待能够享受当下的读书,再来读。

-3-

现在我们知道了不愿读书的表层原因是没有尝过甜头,也就是没有正反馈,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没有确立读书的目的。

人的行为背后都有驱动力,做与不做只需看它的驱动力是什么,通过给驱动力施加影响来调整行为。第一个原因说的是驱动力的机制问题,需要重建驱动机制,使其形成正反馈;第二个原因说的是驱动力的方向问题,需要调整驱动方向,使其指向当下。

现在你明白了吗?这个彻查原因的方法还适用于其他任何学习活动,例如学外语、学钢琴、学摄影等等,一旦你意识层面非常想要,但是行动起来总不能达到好的效果,不妨用上述原理来自查。

切记,洞察原因并不等于可以直接改变行为,但它确实向这个目标迈进了一大步,并且,一个合理的解释总能暂时使人安心。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