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8张图教你一分钟认识我们的“心理卫士”
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
这是一篇关于心理防御机制概念的最通俗的解释了 ,分享给大家。
01你排长队准备取钱,好容易终于轮到你,你刚要动作,一个年轻姑娘矫健地一闪,捷足先登了。你站在原地,无动于衷---这是“压抑”。
压抑是各种防卫机制中最基本的方法。此机制是指个体将一些自我所不能接受或具有威胁性、痛苦的经验及冲动,在不知不觉中从个体的意识中排除抑制到潜意识里去作用。
02姑娘出来了,你刚要动作,一个小女孩像离弦的箭一样抢先钻进蹲位,你在外面心平气和地继续等待,心里还是什么感觉也没有---这是“隔离”。
隔离是把部分的事实从意识境界中加以隔离,不让自己意识到,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
03小女孩出来了,你刚要动作,一位老太太夺门而入,你想:“年轻人让老人,应该、应该。”---这是“合理化”。
合理化是个体无意识地用似乎合理的解释来为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动机辩护,以使其可以接受。
04老人出来了,你刚要动作,一个孕妇高喊着“对不起让让我”一头扎了进去,你咬咬牙对自己暗暗地说:“要是换了别人,早上去把她们臭骂一顿了---可是,我可不是这样没有涵养的人。”这是“否认”。
否认是一种比较原始而简单的防卫机制,其方法是借着扭曲个体在创伤情境下的想法、情感及感觉来逃避心理上的痛苦,或将不愉快的事件“否定”,当作它根本没有发生,来获取心理上暂时的安慰。
05孕妇出来了,你刚要动作,一个外国女人打着手势正要往里挤,你突然冲上去,怒不可遏地劈手两耳光,并纵身骑到她身上一边暴打一边咆哮着“你还得寸进尺了?!老娘对你们这种卑劣行径早已经忍无可忍了!”---这是“移情”。
移情是指原先对某些对象的情感、欲望或态度,因某种原因,(如不合社会规范或具有危险性或不为自我意识所允许等)无法向其对象直接表现,而把它转移到一个较安全、较为大家所接受的对象身上,以减轻自己心理上的焦虑。
06警察接到群众举报说你殴打外宾,于是前来干预:他们救走了外国女人,并把你带上了警车,你想:“他们只是碍于中外邦交的‘面子’而走走过场、骗骗老外而已。其实,他们心里是站在我这边的。”---这是“投射”。
投射是指把自己的性格、态度、动机或欲望,“投射”到别人身上。有一首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及庄子与惠施《临渊羡鱼》的故事,都是投射的例子。
07你被带进了派出所,出乎你预料的是,警察居然要对你来真格的!于是,你对问题拒不回答,一屁股躺在地上开始又哭又闹撒泼打滚---这是“退行”。
退行是指个体在遭遇到挫折时,表现出其年龄所不应有之幼稚行为反应。是一种反成熟的倒退现象。
08你被家人从派出所交罚金领了回来,从此闭门思过,于一年后出版一本五万言畅销书《排队引发的人生思考》---这是“升华”。
升华是一种很有建设性的心理作用,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必需品,如果没有它将一些本能冲动或生活挫折中的不满怨愤转化为有益世人的行动,这世界将增加许多不幸的人。
附:101种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是精神分析学派用语。指个人在精神受干扰时用以避开干扰,保持心理平衡的心理机制。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常在无意识状态下使用。如压抑、压制、否认、投射、转移、文饰、解除、自居、补偿作用等。
自我防御机制有以下几个特征:
(1) 防御机制不是蓄意使用的,它们是无意识的或至少是部分无意识的。固然,我们时常会做一些意识的努力,但真正的防御机制是无意识进行的。
(2) 防御机制是藉支持自尊或通过自我美化(价值提高)而保护自己及防护自己免于受伤害。从它的作用和性质来看,可分为积极的防御机制和消极的防御机制两种。
(3) 防御机制似有自我欺骗的性质,即以掩饰或伪装我们真正的动机,或否认对我们可能引起焦虑的冲动、动作或记忆的存在而起作用。因此,自我防御机制是藉歪曲知觉、记忆、动作、动机及思维,或完全阻断某一心理过程而防御自我免于焦虑。实际上,它也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保护法。
(4) 防御机制本身不是病理的,相反,它们在维持正常心理健康状态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正常防御功能作用改变的结果可引起心理病理状态。
(5) 防御机制可以单一地表达,也可以重叠地表达。例如,某工人在车间受到组长批评,于是说:“我才不在乎呢!”随后在工作中有意无意地摔摔打打,制造废品以消心中之愤,就是合理化与迁怒的双重作用。
概说:按照发展中出现的大约的先后顺序一、口欲期:0—3岁
1、投射:你把自己的东西加到别人身上。
2、内射:你形成了一个他人的意象。
3、幻觉:你看到或者听到你想听到或者看到的—愿望、评论、想象或者批评—没有现实检验。
二、肛欲期:1.5—5岁
4、投射性认同:三种使用方式。
a)投射了如此之多的自己给他人,以至于造成了他或者她的巨大改变;
b)刺激他人产生你的不愉快情感(“痛苦的恋人伙伴”)
c)刺激他人产生你的不愉快情感,加上使这个人像那个曾经让你不快的人一样对待你。
5、投射性指责:你因为自己的问题不公正地指责他人。
6、否认:假设你自己感知到了现实:
a) 本质否定:尽管现实明确存在仍加以否认。
b) 行为中的否认:用行为象征性地说,“那个肮脏的现实并不是真的!”
c) 幻想中的否认:坚守不正确的信念,所以不愿意看到现实。
d) 言语上的否认:使用特殊的词汇让自己相信现实是虚假的。
7、失区别(自体-客体混乱):你变成了别人要你变成的那个人。
8、分裂:你认为一些人是完全可恨的,另一些人是完全可爱的。或者,你现在恨着你爱过的魔鬼。
9、泛灵论:你将人类的属性给与非人类。
10、去生命化:你看到的那个人不是人,所以你不必担忧。
11、反向形成:你有相反的感觉。
12、抵消与仪式:你做着违背良心(超我)的事情。或者你做让自己感到内疚的事,作为弥补你又在另外的象征形式上惩罚自己。
13、隔离(情感):你不注意自己的情感。
14、外化:你认为“社会”批评你,而事实上是你感到内疚。
15、转向自身:你对某个人生气,转而攻击或者杀掉自己。
16、消极主义:你拒绝合作,并且以谦卑的态度对待他人。
17、小团体化(compartmentalization):你通过建立关系来限定自己。
18、敌意的攻击:你进入争斗以隐藏不愉快的情感。
三、第一生殖器期:2—6岁
19、替换:你感到跟一个人亲近,但却转变为亲近另一个人或者状态。
20、象征化:你赋予一些心理功能以不合理的意义。
21、凝缩:你把完全不同的想法聚在一起,使它们成了整体。
22、幻想形成或者白日梦:你持续地幻想一些沮丧的或者高兴的场景,并且知道那是幻想。
23、搪塞:你为了一个目的和因为某个原因撒谎。
24、闲聊:你对不知道的事情撒谎,以减少低自尊感。
25、压抑:你忘掉不应该忘掉的想法。
26、否定性幻想:你对发生在你面前的灾难视而不见。
27、力比多压制(精神上的性压制):你对性或者武断感到害怕,所以你变得依赖(口腔)或者固执。
28、自我压抑:三种使用途径
a) 一种功能受到干扰:你的自我功能或自我强度停止工作,所以你不能感受某事导致的不愉快;
b) 退回到早年的防御机制:你开始使用心理发展早期的防御机制;
c) 无效的防御措施:你的防御在不能切断情感,这样的失败通过惩罚你来减轻内疚。
29、现实压抑:你关注过去的时光,不考虑现实冲突。
30、形态学压抑:你通过做梦来回避痛苦的现实。
31、压制:你有目的地试图去遗忘。
32、向幻想认同:你向你喜欢的英雄一样行事。
33、向父母潜意识的和意识的希望和幻想认同:你父母禁止什么你就做什么,把他们堕落的愿望见诸行动,并受到惩罚。
34、向理想形象或者客体认同:你向你认为伟大的某个人一样思考和行动。
35、向攻击者认同:你虐待一个人,因为别人曾经虐待过你;这使你不感觉到痛苦的情感。
36、向受害者认同: 类似于“替代性创伤”。
37、向丧失的客体认同:你向一个你失去了的亲人一样行事。如果你总是收集他的纪念品而从来没有悲伤过,那你就处于“确定的病理性哀伤”中。
38、向内射物认同:你使内射物成为自己的超我的一部分。
39、诱惑攻击者:你通过色情或者阿谀奉承诱惑他人,以减轻恐惧。
四、潜伏期:6—11岁
40、升华:你积极参加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可以在象征层面使梦想成真。
41、挑衅:你诱惑他人发生性关系或者惩罚你,或者二者同时。
42、合理化:你找个借口来减轻张力,通常是在否认某些现实之后。
咨客在约定会面时总是迟到,他找到各种借口诸如“塞车、生病……”之类。
43、穷思竭虑:你“过度分析”和“徒劳无益”地试图解决问题。
44、逆恐行为:你越怕什么,越做什么。
爬摩天大楼,可能是恐高的人,把人际关系的敌意投射到了空间关系上,只有潜在的可伤害性。
45、理智化:你被一种特殊的行为理论所激励。
看励志书的人就是典型的运用理智化防御机制的人。
46、社会化与疏离:你用你的社交能力使你远离痛苦的想法。
社交就是让自己处于人群中,以免碰触伤口。
47、自我功能的本能化:你赋予一种自我功能以一种象征性的含义。
例如:“洗碗是女人的事情,”这是不合理地将一种特定的工作与性别等同起来。
48、某一种自我功能的压抑:你将自我功能转化为本能,并受到内疚感的冲击,所以你关闭了这一功能。
例如:你不能阅读,因为阅读等同于被禁止的性行为。
孩子都有弑母嫁父或者弑父娶母的想法,想独占自己的父亲或者母亲,慢慢地知道这是不可以的,于是这些想法就压抑,长大后就转向其他方面。考试焦虑症就是怕自己考好了,因为一旦自己考好了就是对父亲或者母亲的一种攻击。
49、理想化:你过高评价某个人,因为—
a) 自恋:减轻自己不完美而导致的耻感;
自恋=自卑,我吹嘘别人,就是减轻自己不完美而导致的耻感。
b) 自恋:你将此人与你过高的自我意象(自体客体)融合起来;
吹别人就是在吹自己。
c) 爱:避免体验失望;
一个男人爱一个女人,就猛吹这个女人好,否则岂不是自己很没品?
d) 移情:他们就像你小时候的完美的父母一样。
50、贬低:你瞧不起某个人,以便保护你的自尊。
贬低别人抬高自己。
五、青春期和后青春期—第二生殖器期(13—20岁以后)
51、幽默:你到处搞笑以回避痛苦的情感。
52、具体化:你停止使用抽象思维(本来你有的);你谴责某种“化学失衡”,或者寻找一种病毒,以回避思考那些让你沮丧的关系。
把原因归结到一件具体的事情上。
53、反认同:你努力变得跟父母不一样。
54、小团体形成:你身处人群中以对抗性冲动。
小团体化与小团体形成的区别:
小团体化:形成一个人际圈子进行排外——党同伐异
小团体形成:身处人群中逃避孤独。
55、禁欲:你回避与人交往。
56、同性客体选择:你的同性别的“伙伴”减轻了你对同性恋刺激的恐惧。
六、杂类:
57、一种情感对抗另一种:你专注于一种情感,而回避另一种。
爸爸妈妈担心孩子出事,于是不允许孩子出门,爸爸妈妈专注于“安全”这一情感,而忽略了其他情感。
丈夫专注于“友情”,而忽略“爱情”,这肯定要出问题的。
58、过度抽象化:你滥用理论。如果你也否认或者重建现实,那你有可能是精神病。
59、缄默:你停止说话以避免被发现。
60、饶舌:你说得太多,而没有顾及场合和话题。
说的太多其实是不想说,这是阻抗的一种。
面对这样的阻抗,咨询师可以面质咨客:我发现你说了那么多,可是有用的不多,你能不能再说一遍,不说没用的。
61、回避:你远离某些环境,因为那些环境会制造冲突。
62、被动:在面临攻击时,你自动选择选择顺从的或者软弱的态度。
63、自大/无所不能:你是上帝给与地球的礼物,有着神奇的力量。
64、从被动到主动:“你不能向我开火;我走了!”你掌控着你自己的谎言。
受父母虐待的孩子往往会主动激惹父母,原因是与其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还不如自己先动手,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
65、躯体化:你专注于自己的身体,以避免口欲、性和仇恨的冲动导致的冲突。
过度关注自己的健康,反复查体,但不一定真的有疾病。
66、正常化:你不顾自己明显的精神症状,而确认自己是正常的。
正常化的病理状态基本上等同于自知力的丧失。
67、戏剧化:你将你的情感投注到你的言论中,以减轻被关注的冲突。
一位女士只要一开口说话,就能逗得大家笑掉牙齿,当她说的时候,我们关注的是她的语言,如
她不说话,她会觉得被关注很难受。
语言包装——掩饰内心的虚弱
奇装异服也是一种戏剧化的表现,我们关注的是他们的衣服。
68、冲动化:你用性、吃或者仇恨缓解张力或者不愉快的情感。
张力:英文是stress,绷得很紧的意思。冲突。
69、物质滥用:你使用某种物质来平息不愉快的情感。
滥用药物、滥用烟酒
70、依附:抓住一个拒绝你的人。
皇上选女婿,派两个大臣到国子监选人,监生们趋之若鹜,只有苏东坡躺在东床上睡觉,于是大臣就说:就是他了。看来拒绝也是可以勾引人的。
71、抱怨:牢骚满腹,你看不见你的婴儿般的希望被照顾的愿望。
72、假性独立:你变成了独行侠,不允许任何人帮助你。
73、病理性利他:实际上是向受害者投射和认同—你否认口欲期欲望,将其投射到穷困者身上,然后替代性地感到被滋养。
你帮助的对象不可以过的比自己好,否则就是病理性利他
74、煤气灯:你引起他人精神紊乱,或者相信他人精神紊乱了。
75、最小化:你意识到了痛苦的现实,但你却轻视它。
来访者告诉咨询师:这件事已经过去了,没什么了,但实际上不是。
76、夸大:你在某件事情上付出太多。
超价观念
77、普遍化:不恨某一个人,将其视为魔鬼中的一员。
78、重建现实:你否认现实之后,重造一种情景。
79、移情:你将既往情景和关系的记忆转移到现实中的一个人。然后你用旧的防御忘记过去,或者通过象征性生活其中来掌控它或者是改变它的后果。
80、分离:a)你完全忘记你自己;b)你让某个人评论你,然后你拒绝他或者她的观点。
a)一个男人有两个家,他在第一个家中睡觉,不知道怎么的就到了第二个家,在那他也有份工作,20年后,又不知道怎么的又回到了第一个家,妻子问他:这20年你去哪了?他竟然什么都不知道。
b)一位咨客反复问咨询师如何评论她,但咨询师评论完,她都会否定他的评论。
边缘型人格障碍反复使用分离防御机制。
81、拍照恐怖:你回避光线,以回避你的偷窥冲动。
儿童的一个欲望:窥视父母在做什么。偷窥到会内疚,所以发展到最后就是“我偷窥了,但光线不好,我什么也没有看到。”对什么敏感表示喜欢什么。
82、冷漠:你对启动情感没有任何兴趣。
汶川地震中,趁机拐卖儿童之人,一定是在早期受到饥饿、暴力,甚至可能是性暴力的状况,所以才会高度冷漠、高度分离。
83、胁迫他人—欺凌弱小:你使别人处于警觉状态,以减轻自己的焦虑。
黑社会威胁平民,以减轻自己随时被警察打掉的焦虑。
84、匮乏补偿:你排斥那些比你整合得更好的人。
如果你非常好,一定要忍住某些人排斥你,嫉妒你。
85、精神性痉挛:抖动,以减少张力或愤怒。
坐在椅子上不停抖动的人。
86、内省:你全神贯注于内在反省以减少张力,或者回避外在现实。过度内省,就是回避外在现实,就有问题了。
建议大家看看《正念疗法》、《抑郁症的内观疗法》。
87、限定协议:你部分同意以避免反抗。
“我同意你的说法,但是……”
88、弱化的自我功能的本能化:你的情感耐受力和冲动控制力(肌肉的或者性的)较弱,你赋予其温柔的内涵。
89、伪装:你骗人,或许是习惯性的
90、过度现实化:你使用次级过程以避免情感。
日子过得非常具体,沉溺于生活的琐碎,而不让自己介入情感。与“理智化”有重叠的部分。
91、暧昧:你隐藏细节。
当来访者使用“暧昧”的防御机制时,咨询师可以采用面质技术:你十几年的经历,你几分钟就说完了,你隐藏了什么?或者,你能讲讲你小时候的故事吗?
92、过度唯美:你沉溺于美与真理,以回避现实和情感。
美是一种让人没有欲望的东西(西藏的美),女性过度追求美本身就是一种性压抑。爱情中美是第二位的,性感是第一位的。男性追求抽象真理也是过度唯美。
例如:旧社会时,在现实家庭中,尤其是大家族中生活不好的男性就离家追求革命真理。
93、油腔滑调:你说得很快,但内容空洞。
94、躯体暴力:你“废掉客体”,以终止你的仇恨。落后的政治表现:在肉体上消灭对手。
95、与受伤客体认同:你弄伤一只你认识的(有时候是所爱的)小鸟,然后再模仿它。
一位妈妈带着女儿学琴,女儿学不好,妈妈就打女儿,女儿就哭,妈妈觉得心疼也哭。
96、形式上的退行:你停止使用逻辑的、时间定向的思维。自由联想也属于形式上的退行。
97、过度警觉:你永远睁着一只眼,尽管有时完全没有必要。
98、现实置换成未来:你想象“假如…”或者“有朝一日…”
99、疲乏:你感到疲劳,但你身体没生病。勾引别人照顾的一种方式。
100、坦白:你真诚而生硬,但这些掩盖了你真实的想法和情感。
刀子嘴豆腐心:假坦白和生硬来掩盖真实的想法和情感。
101、把自我批评转变为批评别人:你批评他人,以替代指责自己。攻击性转向他人。
来源:图文均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