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你为什么害怕权威!
恐高、恐飞、恐黑,这些“恐”我们都知道,好多人也是“恐家族”一员。
恐威,你听说过吗?恐威就是害怕权威人物。
你是否认为这与你毫无关系呢?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恐威的情况比比皆是,比恐高、恐飞、恐黑等更常见,但也更隐匿。比如,在家里,会暗地里观察父母的脸色再见机行事;在学校或者学校以外的地方,看到老师佯装没看见;在单位,同时下班,故意装作还有事情要做以回避跟领导搭乘同一电梯;也包括跟领导说话紧张,尤其是自己工作有些许差错、或者家里有事需要向领导请假等等。
问题一前不久,北大心理系两名学生通过实验发现,中国人识别老板的脸更快,这有别于此前欧美人在心理实验中,识别自己的脸最快。对于中国人识别老板的脸最快这样的结果,您是怎样理解的?
答:这是个有趣的实验,得到的结果也耐人寻味。可以从多个角度理解这个结果。从人际关系角度看,西方人由于有宗教信仰,个体之间“隔着”一个“神”,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较远,而跟自己的关系较近;中国的人际关系没有这样的隔离带,关系比较“粘连”,别人的脸更容易进入视线。
从安全感角度看,那个对自己最安全或者最不安全的应该最先被识别。比如婴儿能很快识别母亲的脸,因为母亲是最能带来安全的;与此相对,如果某人对自己的生命有威胁,他也会被最快识别出来。西方人对自己的脸的迅速识别,反映了这样一种心理:一切靠自己,不管是自我滋养还是抵御外侮。而中国人却会认为,安全与幸福是他人给与的。
还有另外一个有趣的实验可以加深我们对东西方这一差异的理解。这个实验是日本人做的,研究东西方社交恐怖症病人的心理差异,结论是:东方国家社交恐怖症的病人在社交场合担心的是自己的表现破坏了社交氛围,而西方病人担心的是自己的表现不够优秀。看得出来,东方人需要控制较大的范围,而西方人只需控制好自己就可以了。
关于权威心理最著名的实验是米尔格拉姆的“权威服从实验”。这个实验曾经震惊世界。米氏实验的结论是:大多数普通人在权威的指令下会选择服从,而不管这个指令是否合理、是否残忍甚至是否反人性。这个实验解释了为什么二战期间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善良而礼貌的德国人,可以做出无情杀害犹太人的丧尽天良的事情来。
问题二从您接触的大量案例来看,很典型的权威心理的表现是怎样的情况?
答:不必是临床案例,普通生活中跟权威心理相关的现象比比皆是。具体表现可以是:对权威的无条件服从,不用自己的脑子思考,权威的指令是否违反法律或者是否越过基本道德底线;把自己幻想成权威,对他人实施打压,当然这样的人会在他认为的更大的权威面前奴颜婢膝。
还有一种隐性的权威崇拜,其表现形式是持续攻击所谓权威,这实际上是向权威认同的方式之一,是在用攻击制造跟权威的自恋性融合,好像攻击了权威,我自己就是权威了。
问题三我们的采访个案主要集中在职场范围,很多人都表达了对权威避而远之的态度,或者既想接近又害怕的状态,也有极端的,面对权威语无伦次,无法正常正确地表达自己,甚至干扰自己的前途发展。想结合您接触的案例中,谈谈这种微妙的心理。
答:对权威的阿谀奉承有两种相反的表现形式,本质其实是一样的。一种是毫不隐瞒地讨好服从,另一种是故意远离,或者害怕权威。后者是一种行贿行为,试想,还有什么礼物的价值会超过“你强大到了我在你面前话都说不清楚”呢?
问题四这种对权威惧怕的现象背后的原因是怎样造成的呢?
答:权威恐惧来自早年的家庭环境。如果父母对孩子过于严厉、对孩子的错误过度惩罚,就会导致孩子长大以后“维持”自己被惩罚的状态。这其实以一种关系的转移。从自我防御角度看,恐惧权威者是把自己的强大、自我管理的能力和自我惩罚的权利投射给了领导、老板或者其他什么人,使别人可以对自己为所欲为。
我曾经对一个很害怕权威的成年男性说,你好像最近几十年都在学雷锋,因为你把自己的能量和优点都给了被你看成是权威的人,然后他们越来越强大,你越来越弱小。他听了以后,在感到有点悲哀的同时,也感到了一些力量在回归自身。权威之所以是权威,是因为不是权威的人在自我打压。
还有一种人,刻意把自己装扮成权威。这是在掩饰自己内心弱小的部分,一旦遇到真正强大的人,他内心的弱小就会冒出来,就会表象得更加恐惧。
问题五从文化层面来看,对待权威这种心态,中国人是否是与生俱来的?
从文化角度看,中国文化传统赋予了一些人对另外一些人的过度权利。文化即设置,中国文化君君臣臣父父子的设置,过度扩大了“上”对“下”的权利,为一些人对另外一些人的欺压提供了没有内疚感的道德立场。只有“上”对“下”的权利,没有“下”对“上”的反控制,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bug,是历史上很多巨大社会灾难的根源。
权威畏惧的心理,是婴儿心理的残迹,是典型的未充分成长的状态。对婴儿来说,他的内心体验和外在现实都是:没有你我活不下去。而对一个成年人来说,只要看到自己已经不是婴儿,就可以在完全没有权威畏惧的健康状况下好好地活下去。
对于权威恐惧背后的心理防御,曾奇峰是这样的观点,仅供参考!
1、诱惑攻击:你的那种语无伦次,脑袋一片空白,防御完全卸下的状态,实际上可以产生诱惑攻击的效果。
(当你在领导面前说话的状态已经不是成年人清醒明白有条理的状态时,就约等于你退行到了小孩的状态。而扛着几十岁的成人身躯扮小孩无知无辜状态,是会引发对方想要贬损和训斥你的本能冲动。)
2、行贿:向超我行贿,用自己的弱小衬托对方的高大。权威看到你那个样子,是会很享受的,因为优越感全部到他那方去了。我把你看得很厉害,我自己不行。
(你在某个权威人物面前有一种感觉,不好意思在权威人物面前太高调太张扬,担心会冒犯对方。你把你作为人的基本优越感完全无私地给了对方,而且你不知道对方有时候的“大人物”的模样,恰恰是你给他的。给他还是自己留着,你决定吧。)
3、防御:使用了一个分裂的防御机制,把强大、美好、丰富全部投射给他,而所有坏的就在自己身上。
(你擅长在权威人物面前把自己缩小,说话小声小气、走路小模小样、但你回家对老婆可能就马上换了一副相反的脸面。所以,你做的事情是在权威人物面前,将自己分为两半,不行的都是自己的,行的都是他的。对老婆你也分成两半,行的都是自己的,不行的都是她的。)
4、性兴奋:我把你想象成巨大的阳具,我就变成那个受体。在权威面前的状态是一种性兴奋,出汗,心跳加快,掌心发潮等等都是跟性有关的。谈恋爱一开始就是这个状态,我把你想象得完美无缺,以便更好地自我满足。两个人在一起时间长了之后就性压抑了,我把你想象得一钱不值,以便你不能够满足我。
5、保护:保护权威的内在小孩。小时候如果碰到一个色厉内荏的爸爸,严厉严肃的背后实际是虚弱,之所以把外表武装得那么强悍就是为了掩饰内心的弱小。因为我们能够全面地感受一个人,所以他内心的虚弱我们也知道,我害怕欺负了他内心的虚弱,于是要把自己也搞虚弱。这同时也是保护自己。
6、控制:示弱以控制。我已经很弱小了,你就不要再欺负我了。从反移情的角度来说,如果你是一个权威,面对一个在你面前紧张的人你会有什么感觉。不忍心了对不对,除了优越感。
7、攻击性:隐藏对权威的谋杀性攻击。你太想杀死他,如果不让恐惧出来,你真的会那样干。见到权威语无伦次,这是让自己说话的功能下降,以免把权威伤着了。
8、玩弄:你是不是权威由我赋予,我可以随意地把你玩大玩小。我在微博上写过一句话,不管是崇拜权威还是对抗权威,都是玩弄权威。你把这个要是听进去了以后,马上就会觉得自己高权威一等。
9、自恋:被你当成权威的人或许一点感觉也没有,但是你在内心已经千回百转。
10、自恋性融合:寻求自恋性融合,我跟他吃一餐饭,我好像就变成权威了,像有些人人格弱到动不动吹牛说他跟哪个明星、官员吃过饭。我之所以不愿意跟人照相,第一我不觉得自己算权威,第二就是寻求跟我自恋性融合的状态,让我会觉得距离稍微近了一点。
11、强奸:这个发生在见到权威的一瞬间,你如果觉得他是权威,权威两个字就贴到他头上去了,这是对他身份的强奸,这个人已经没有一个具体的名字,而是一个符号。
12、移情:把对父亲的感觉转移到此时此刻的权威身上。
13、反向形成:越是惧怕权威的人,当有机会攻击权威时会下手更厉害,六亲不认。王蒙说文革开始以后,以前拍他马屁的人,整他整得最厉害,相反在以前就对他有点意见的人,反而没有对他太坏。如果跟权威相处很坦荡,对待权威像对待一般人一样轻松,这就是人格分化很好,早年没有太多权威创伤。有一个英国的演员被女王召见,别人问他什么感觉,会不会紧张、恐惧,他说:“没有,我对人只有一套礼貌。
声明:部分文字源于曾奇峰书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