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焦虑:对不确定性的不确定态度
01、焦虑是一种不愉快的情感体验,加上一个认知:糟糕的事情即将发生。所以焦虑有时也叫作预期焦虑。
这个预期如果是现实的,没有夸大也没有缩小,那么相应的焦虑的程度也会在可忍受范围内。
从结果来说,这样的焦虑使人处在更加警觉的状态,有利于激活和维持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现实焦虑,是一个人还活着的证据。PS:从进化心理学看,人类长久出没于荒郊野外之中,随时面对那些豺狼野豹,自己的生命随时可以被结束,焦虑可以让人出于警觉状态,更好的活着。
02、如果预期的“糟糕的事情”被夸大,焦虑就会增大。当增大到不可忍受的程度,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受损时,就是病理性的了。
这需要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被夸大”是指潜意识层面赋予这件事以特殊的意义。
比如,当一个人赋予高考以“抛弃父母”的意义时,焦虑值增高,影响到答题能力,导致高考失败。
这就是常见的考试焦虑症。
如果你问焦虑的考生,你怕什么?
他会说怕考砸了。
这是他的真实害怕。
但是是表面的想法,内心深处制造了过度焦虑的症状的。
是“怕考得太好了”,因为越考得好,就越能“抛弃父母”。
考试焦虑症是典型的俄狄浦斯冲突(通俗的翻译叫恋母情结)的表现。
号称十全十美的悲剧《俄狄浦斯王》里,“弑父娶母”的俄狄浦斯受到了严厉的惩罚,这就是“成功”的代价。
人的整个一生,也像是一场考试。
表面上看,大家都怕过得不好。
往深处看,很多人都怕过得太好,所以“故意”过得不好。
为避免考试焦虑,一位德国精神分析师给中国学校的建议是:
避免考试密度太高,制造轻松的考试氛围,明确考试范围,和安排一次师生考前谈话。
在考生个人这边,由于考试焦虑是人格层面冲突投射到一个具体事件上的结果,改变人格又是一件旷日持久的事情。
所以临近考试前的处理措施,不是精神分析,而是对症治疗。
比如做放松训练,直到能够迅速做到放松为止。
PS:精神分析角度看待,自己活得非常幸福,非常开心,而家人过得孤独不开心,就意味着背叛家人。我们每次得意洋洋的时候,总是被父母警告,不应该过分高兴。乐极生悲的这个词语,其实潜台词就是不应该太开心,保持悲观、淡静。我们的文化,对于喜怒不行于色的人,也是有所赞扬的态度。一个人就是应该把自己开心、幸福隐藏起来,毕竟自己过的开心和幸福,也会让身边的人心理不平衡。所以对于那些总是发我们羡慕生活的朋友圈的人,我们有意或者无意在攻击他们。
03、超我焦虑。由于无法达到自己内心的道德标准的要求而产生的焦虑。
这样的人无法坦然享受感官快乐,如美食、美景;
也不能享受好的人际关系带来的乐趣和滋养;
无法放松自己,休假都必须带着的一些书就是证明;
他们需要不断地奉献,才能缓解超我打压下产生的内疚感;等等。
PS:无法坦然享受感官快乐,性的快乐,对于很多人来说,提及性的愉悦是非常羞耻的。性这个属于比较私密的事情,提起来总觉得非常的不好意思。没有性的愉悦,照样过的不错。对于性的焦虑,常常引起性爱的不和谐。传统文化中对于性的禁锢非常大,可是事实上中国人总是爱看的某些小电影。通过别人的性爱获得一定满足,把羞耻感、焦虑感投注于电影主人公。
04、阉割焦虑。本意是身上的某个突出物可能被切掉,延伸的意思是某种能力被削弱或者被去除。
比如长辈告诫孩子,只有亲人才会对你好,别人只会利用你、陷害你,这就在试图阉割孩子的社交能力。
那些出众的人,属于人群中的“突出物”,ta们自己可能有阉割焦虑,众人对ta们可能有阉割冲动。
中国俗语说:出头的椽子先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等。
说的就是阉割焦虑。
PS:其实刮胡子也是一种阉割的变形,胡子本身是男性和女性的重要区分,毕竟男性分泌雄性激素会促进胡子的生长,雄性激素与攻击关系比较大。刮掉胡子也是减低自己攻击性,阉割掉自己的雄性特征。
05、分离焦虑。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由一系列分离组成的。
有分离焦虑的人,成长会变得缓慢或停滞。
有较强分离焦虑的人,可能有以下表现:拒绝友谊、聚会。
内心独白是:没有开始,就不会有难以忍受的结束。
拖延。
把跟某件事情的关系的结束,看成是跟人的关系的结束,害怕这个结束会激活分离创伤。
反复主动终止友谊或亲密关系,避免被抛弃的被动感。
PS:分离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话题。或许失眠的人,有部分会有分离焦虑,毕竟闭上眼,就和死亡的味道相近,今晚伴随着睡眠,今天马上“死掉了”。
06、焦虑是对不确定性的反应。婴儿完全需要他人照顾,任何不确定性都会是严重威胁。
成人由于可以自己照顾自己,对环境的要求就不那么高了。
或者说能够忍受某种不确定性。
如果成人仍然要求很高的确定性,如果达不到要求,就焦虑。
就表示ta对环境还部分地保留着婴儿般的需要。
PS:焦虑就是不太确定下一步发生什么,而恐惧是有明显的指向性!如果对于自己可控的感觉比较多,也就是比较自信,那么焦虑的感觉就会减轻。
07、被害焦虑。我们可能把敌意投射到跟我们不一样的人身上,
然后再认为他们对我们有敌意,会做出不利于我们的事情。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个人的被害焦虑会导致其与他人格格不入,持续的焦虑还会导致各种心身疾病。
团体之间的被害焦虑会导致社会分裂、文化冲突甚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
刘慈欣在他的小说《三体》里,把这个焦虑放在了宇宙尺度上,并且把程度推到了极致。
PS:敌意,常常是我们内心的投射,我们对于外界的解读。如果我们很强大,也就是内在强大,针对别人的敌意,也会感觉不那么的焦虑。对于和我们不同的人,我们就会有焦虑感,意味着对方可能攻击到我们。《那些自我价值感低的人是怎么活的?》
08、解体焦虑。人群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有疑病症,
他们担心某种未被检测出来的疾病会导致自己毁灭。
这是一种自我破碎感、或者被他人吞噬感,
来源于早年关系中自我的边界被反复突破。
它离死亡还有一步之遥,可以被理解成“活着时的死亡”,
比真正的死亡似乎更可怕。
PS:“活着的死亡”也就是自己的生命,自己不能说否,自己就像傀儡一样被安排着,从小的一切活动,一切选择,小到应该看什么、喜欢什么,大点儿应该选择什么专业、学习什么、选择什么伴侣都被安排,按照父母的规定路线,顺利的完成一切,可是觉得好像自己没有活过一样,毕竟生命的意义在于选择。被别人的思维操控,那将是成为“行尸走肉”,毕竟你只是在完成别人心中梦想,你没有自己!死亡了,你就不会再受这样的折磨。事实上早期的互动模式,不断被侵犯的边界,最严重的的时候,就会没有边界感。任由别人的侵犯,已经麻木了。这种状态,意味着没有灵魂,类似于“活死人”!实际上:这种破碎自我,经过心理咨询可以修复!
09、存在性焦虑。理想的自我打压现实的自我,形成了存在焦虑。
理想自我除了前面说到的道德标准外,
还有外表、人格、才能、财富、受喜爱程度等涵盖一切的标准。
几乎没有人能够达到自己理想的境界,所以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存在焦虑。
焦虑是可以相互传递的。
父母的焦虑会传递给孩子,我的焦虑可能传递给你。
人与人的关系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谁替谁承受和消化焦虑。
父母替孩子承受和消化焦虑,那就是合格的父母。
遗憾的是,在现实中,经常是孩子替父母承受和消化焦虑。
想象这样一幅画面:
孩子有时候“装出来”的学习的样子,其实是在扮演心理医生“治疗”父母的焦虑。
PS:家庭治疗会提到系统,孩子的问题只是系统的问题,孩子是这个家庭系统的替罪羊。孩子有了问题,这个系统深层次问题,可以暂时被搁置。孩子的问题成为系统关注的焦点,同时也维系着这个系统运转,不至于分崩离析。
如果说谣言止于智者,那么焦虑止于思考。
意思是要焦虑这种情感的认知部分浮出水面。
很多“情感问题专家们”,处理问题时也是不自觉地采用“加强认知”的方式。
他们这样做经常是有效的,但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