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卫生问题分类

最新教师心理卫生问题分类,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

教师心理问题的出现,既有与其他职业群体的共同之处,也有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下面就教师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分别说明。

一、适应不良

适应是个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即个人与环境方面的要求取得协调一致所表现的状态与过程。适应不良也就是个人与环境不能取得协调一致。适应与发展是人生的两大任务。因此只有适应良好的个体才能顺利成长与发展,反之,就会出现各种各样问题。

教师本来是相对稳定的职业,但是由于教师地位不高,待遇较低,工作辛苦,特别是商品大潮的冲击,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及生活态度的改变,这些都会对教师内心造成很大冲击,很容易造成内心冲突。加上现行许多政策不稳定,更加剧了教师不适应的程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教师是崇高而神圣的职业,而且教师也满腔热情地投入其中,但是现实有些情况是不令人满意的。

(2)外界对教育的影响与冲击很大,有些甚至违背教育规律,但是人们还是要无奈的接受。

(3)人际关系紧张,情绪波动大。

(4)学科知识不足,缺乏进修提高机会。

教师适应不良的思想根源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错误经验。另一方面,来自指导自己生活行为的准则和信条。这些准则和信条可能是不现实的、过时的、似是而非的,或者是强调过分的,因此,容易产生不良的行为习惯。

二、职业行为问题

1990年,彭驾骍把教师的职业行为问题分为五类。

(1)怨职型。此类教师把教师职业作为不得已而为之,怨天尤人。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表现为怨学生条件差、班级的人数多、待遇低、压力大等等。对教学不能全力投入,常责怪上级无能,造成人际关系紧张。

(2)自我型。此类教师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好自夸与自己相关的人或事,目中无人,虚荣心强、勾心斗角、人际关系恶劣。

(3)异常型。此类教师由于长期以我为中心,久而久之便导致情绪极端不稳定,心理异常。表现为独往独来,不能控制自己的喜怒哀乐,性格反复无常,管教方式不一,令学生无所适从。

(4)暴戾型。此类教师很难与人相处,稍不如意就争吵、责骂、甚至拳脚相加并破坏公物,对学生施以体罚,傲慢之极、唯我独尊、盛气凌人。

(5)不良型。此类教师生活和行为不检点,挑拨是非、恶意中伤、在学生中行为放荡、粗俗、有损教师形象。

三、人际交往障碍

人际交往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良好的人际关系状况是造成心理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重要条件之一。然而教师在交往中常出现一些问题,显得人际关系淡漠,影响工作和生活。1996年,许金更、许瑛国调查发现,教师在校内除工作关系外,经常与他人交往的只有 16.99%,在校外经常和他人交往的只有 11.49%。

教师人际交往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对交往的重要性认识不清,很少与人交往和沟通。

(2)缺乏必要的交往技能和手段,交往容易受阻。

(3)某些不良的个性特征也阻碍正常的交往,如自负、自闭、自我评价过高、怀疑、苛刻等。

四、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

人格障碍又称病态人格,指明显偏离正常人格并与他人和社会相悖的一种持久和牢固的适应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方式。其一般特征如下。

(1)有紊乱不定的心理特点和与人难以相处的人际关系。

(2)把自遇到的一切困难都归咎于命运和别人的错误,把社会和外界对自己不利的条件都看做是不应该的,而对自己缺点却无所觉察,也不改正。

(3)认为自己对别人不负任何责任,对不道德的行为没有罪恶感,对伤害别人的行为不后悔,对自己的一切行为都执意偏袒和辩护。

(4)在任何环境中都表现出猜疑、仇视和偏颇的看法。具有人格障碍的人,由于其内心体验背离生活常情,外在行为违反社会准则,所以经常给社会和他人造成损失,给自己带来痛苦。一般认为,人格障碍是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共同造成的,其中家庭和社会原因是主导的因素。人格障碍一般始于童年或青少年,而持续到成年或终生。人格障碍的主要类型有:悖德型或反社会型、偏执型、分裂型、循环型、强迫型、爆发型、癔病型、衰弱型等。

教师的人格障碍属于严重者,实际很少。一些研究表明:教师的人格障碍中强迫型与偏执型较突出一些。教师人格问题一般属于人格缺陷。

人格缺陷是介于正常人格与人格障碍之间的一种人格状态。可以说,是人格发展的不良倾向。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两者之间既有量的差异,又有质的不同,质的区别是量引起的结果。但是人格缺陷发展到经常的、严重的程度就是人格障碍。教师的常见人格缺陷有:自卑、抑郁、孤僻、敌对、多疑、焦虑等表现方式。

五、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又叫心理生理疾病(psychophysiological),它是指与心理社会因素关系密切的躯体疾病。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人体是心理和生理两大功能统一的完整的生命体。机体通过心理和生理的统一活动,与外界自然和社会环境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保持人体的健康。可以看出,影响人体健康的有自然、社会、心理和生理四个方面的因素。在外界刺激(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作用下,机体的某一方面(心理或生理)的功能发生变化,能引起另一方面(生理或心理)功能的改变。所以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又是互为因果,互相作用的。

一般而言,健康,不仅是内环境动态的平衡,而且是生理性的、心理性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整合的稳定;病因是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相互作用,或是以心理因素为中介而作用于人体的;病机是心身相互作用及通过应激为中介而整合的;病理是生物性的,而其发生是与社会因素有关的。

六、神经症

神经症是一种由于心理因素造成的常见病。一般没有任何可以查明的器质性病变,但又确实有心理异常的表现,甚至可以表现得非常严重。它是一组非器质性的轻型大脑功能失调的心理疾病的总和。不过病人对自己的病有充分的知觉能力,并能主动求医,有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基本没有缺损。

神经症的特征有:(1)持久性;(2)心理冲突;(3)精神痛苦;(4)没有器质性病变为基础。

神经症一般类型有:神经衰弱、强迫症、焦虑症、疑病症、恐怖症、抑郁症、意症等。

神经症在社会群众中广泛存在,教师表现的也较多。主要表现为,强迫症、焦虑症、神经衰弱及恐怖症。

 

心理学的名称来源于希腊语,是一门研究人类及动物的行为与心理现象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包括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