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际吸引的得失理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
人际吸引中的得失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阿伦森提出来的。他经过研究后认为,在人际关系中,一成不变地讲好话并没有像先讲坏话然后再慢慢地改变成讲好话的情形来得更吸引人、讨人喜欢。我们对这样的人的喜欢程度会比我们喜欢那些一直说好话的人来得多些。这种先贬后扬的吸引效应就是人际关系中存在的“得”与“失”现象。和谐的人际关系就是要使这种“得”与“失”达到平衡。他认为在交往中一个人的外貌特征与个性心理特点对交往影响很大。有时这些特点使对方决定了是否进行交往,以及交往所进行的融合程度。但不可否定,人的主观意识,如对一个人的评价,对交往动机、目的的预测,对交往行为的估计,个人的偏好等,在人际关系建立过程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这里最重要的是一个人主观体验和主观评价的过程,得与失就是在评价过程中产生的。如果评价得高,就促使双方继续进行交往,否则,就会中止这种交往关系。
人们之间相互接触、交往的结果,交往者的自尊心和自我意识往往直接与他人的反应,以及他人如何对待这种反应有关。我们是在与别人的比较中真正认识、发现自己的。这种认识、比较过程就会产生一个判断、评价。由于我们在交往中对他人的期望,与他人实际具有的水平给予我们的东西,往往并不时时、事事相吻合,于是产生得与失的矛盾。在得的情况下我们乐意继续交往,在失的情况下我们就要对交往进行重新考察,结果呢,得与失的矛盾在建立良好的人际过程中得到解决。实际上,这个过程是很多人所不曾意识到的,但是我们确实在交往中注入了这种主观的东西。
心理学的名称来源于希腊语,是一门研究人类及动物的行为与心理现象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包括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