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一个什么样的母亲?

  女儿车晓,演员,作品《大院子女》、《非诚勿扰》等

  王老师在我面前是介于男人和母亲之间的,很强势。她对自己的事业也非常专注、有毅力。中国人对越是亲近的人越是苛刻,大家都知道和谐的路怎么走,但做到真的挺难的。

  母亲王丽云,演员,作品《幸福像花儿一样》、《婆家娘家》等

  小时候一进家门,她就把我扑倒嘎嘎笑,大了以后有时进门连招呼都不打,我就挺不平衡。现在被人认出来是车晓的妈,心里美美的。好多成功女性经常在公众面前检讨自己不是一个称职的母亲,我反对一概而论。妈妈在外面的成功给孩子心理带来的积极影响也是可贵的。

  晚上10点半,连续剧结束,赵翘关上电视,给女儿热了一杯牛奶端到她手边,说“菁菁啊,早点睡觉吧”,完后转身去洗漱。11点半,赵翘合上手里的书,起身再到女儿房里,板起脸说“菁菁,怎么还不睡!赶紧睡觉!”,说着收走了空奶杯。12点,赵翘再次披衣而起,蹚进女儿依旧亮灯的房间,什么也不说,就站在女儿身后不动,直到女儿伸手关机,主机发出一阵挣扎的轰响后陷入沉寂,赵翘才满意离开。

  这套连续动作几乎夜夜上演。

  很多妈妈和赵翘一样,孩子的健康,孩子的成就,孩子的幸福,似乎永远都比自己的值得关注。但是现时代也有越来越多拥有妈妈身份的女人走着和传统母亲大不一样的路。

  地球人都知道,小S已经是两个女儿的妈。小女儿满月时,小S请狐朋狗友喝满月酒。大家喝酒喝了整晚,小S都没把女儿抱出来见客。蔡康永提醒她这件事,她说:“你弄错重点了,满月酒的重点,不是满月,是喝酒……”时尚男女少有人指责小S缺乏母仪,而对她潇洒辣妈的形象不无艳羡。

  妈妈的气味儿

  从纯理论的角度,如果以全然的方式感受母亲,确实“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但地震时给孩子发出隔世短信的妈妈,和因为吸毒入狱把幼小的孩子一个人留在家里活活饿死的妈妈,留给人的印象怎能一样?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笔下的母亲有着天使的面孔,而另一位女作家张爱玲笔下的母亲就常常扮演魔鬼的角色,无论是天使面的母亲还是魔鬼面的母亲,哪个不是来自女作家自己的身心体验?

  在电影、文学作品以及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母亲:有的“母亲味儿超过女人味儿”,有的“女人味儿超过母亲味儿”,还有的母亲位于两个极端:一极是在女儿生活中完全缺席,对女儿的态度也一点都不公正;或者另一极,对女儿过分溺爱、关注,让女儿根本不能自由呼吸……

  女儿林旖,文化公司职员

  觉得妈妈更像个女人、朋友。小时候姥姥奶奶照顾得比较多,妈妈的形象比较模糊。后来发现她做妈妈也很努力。她原来手笨,做饭也不行,后来慢慢有了很大进步。

  女儿林旎,媒体从业者,2004年中华小姐最具文化气质表现奖得主

  小时候我们性格像爸爸,比较内向,大了以后,性格越来越像妈妈,开朗多了。喜欢她真诚热情,讲道理,漂亮,对我们喜欢的活动总是无条件支持。

  母亲杨婕,医务工作者

  那时候同时带两个孩子难,我说我糊弄吧,好在她们都好好地长大了。她们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有小惊喜,现在很多事情开始请教她们。

  如果去掉任何道德评判的意味,仅从人性的角度,我们把“母亲味儿”和“女人味儿”定义为一条轴线的两极,每一位母亲在一个特定的阶段似乎都可以在其间找到自己的点。

  “母亲味儿”妈妈与爱的囚徒

  优优19岁,跟几个朋友一起送别即将出国去的姐妹,玩到兴高采烈准备转场的时候,妈妈打来电话叫她马上回家。“就跟吃了枪药似的一通嚷嚷。我明白她担心我,但是她在那么多人面前大叫,说什么我斗不过人家,说我在外面会吃亏,你叫我的朋友怎么看。我原本一直把她当作朋友的,然而今天我才发现,她依旧无法摆脱她妈妈的身份,我真的不知道应该怎么和她相处,难道真的只能是母女吗?我那么尊重她,为什么她一点都不尊重我呢?”

  在我们访问的女儿中,拥有“女人味儿”妈妈的,对妈妈的形象多表示满意,而拥有“母亲味儿”妈妈的,虽然跟母亲的感情深厚,但大都希望自己的妈妈能过得再“女人一点”,并与自己的生活保持距离。表面上,“母亲味儿超过女人味儿”的妈妈会将自己全部的爱和渴望都倾注在孩子的身上,但这种过分隆重的态度究竟是出于女儿的,还是自己的需要,倒是一件值得玩味的事。

  对此,心理学家和儿科医师一致认为,如果这种情形只发生在孩子出生后的头几个月里,那就可以被视为“正常”,此后就要引起注意了。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如果母亲不随之改变对女儿的态度,她就会将女儿视为自己的私有物品,不让女儿自主,不让她成长为女人。当母亲将这种态度持续到女儿成年,女儿身上往往会出现变态的表现。

  与现实相比,虚构作品往往更能揭示出潜意识和隐藏的情感。在由耶利内克小说改编的电影《钢琴教师》(La Pianiste)中,女主人公虽然已经40多岁了,但还生活在母亲的监管之下,就像一个10岁的小姑娘一样。于是,她唯一的乐趣就是自虐。

  阿根廷心理学家和医生的研究发现,过于以朋友之道对待女儿的母亲会让女儿感到无所适从,令她们在成长过程中无法体会真正意义上的母女关系,变得不自信、缺乏安全感,从而成为心理上的孤儿。

  做一个差不多的妈妈就是足够好

  既然无论是“太女人味儿的母亲”还是“太母亲味儿的女人”对女儿都有这样或那样不良的影响,女儿们的生活中只能是非此即彼的命运吗?

  母亲不可避免地具有缺点。英国精神分析师唐纳德伍兹温尼克特(Donald W.Winnicott,1896~1971)提出了“足够好的母亲”(Good Enough Mother)这一概念。“足够好”在中文中可能会引起歧义,使人误解为“完美”,事实上,它更接近我们中文的“差不多好”的意思。

  “足够好的母亲……开始的时候几乎完全适应她的婴儿的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不断地适应得越来越少,并根据婴儿逐渐增长的能力来调节她那不被需要的挫败感。”这就是一个既不太“母亲味儿”又不太“女人味儿”的母亲。

  “足够好”的妈妈伴随女儿的成长逐渐形成,而变化与平衡就是这个过程中的关键词。在时间的纵轴上,如果一个母亲能够随着女儿的成长,在母亲角色和女人角色之间不断调整重点,维系一种动态平衡,不使任何一端完全缺位,那么女儿的成长将不至于艰难;而在某个具体的时间点上,母亲能够既保留一定的注意在孩子身上而保其安全,又不动辄发动过激的保护而阻滞孩子自身对外界的探索,那么女儿的健康成长就是可能的了。

  母女之路:激情与暴力的长途

  为什么都说女儿是妈妈的小棉袄,可现实生活中也常见到母女两人势不两立形同水火?母女之间,有怎样不得不说的秘密?

  通常,与男孩相比,女儿确实会跟父母更贴心。家庭治疗专家刘丹认为,这是因为女性更是人际关系的动物。在人类基因中,女性负有生殖功能,她必须具备理解别人的能力,才能解读婴儿的需要。因而女人更感性化,善于沟通。在早期的性别养成方面,也会强化女孩理解别人,照顾别人的特性。母女关系中,两个主体都是对别人关注更多的性别,其感情的细腻程度更强,也更容易了解体贴。

  与母子关系不同,即使在母亲和女儿感情最好的时候,她们之间的关系,也不是依恋,而是心心相印、完全接通的感觉。“女儿疼妈妈会到骨子里,因为她最懂妈妈。她们心心相印。”亲子关系专家李子勋解释:“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妈妈都是女儿最重要的朋友。”小的时候选玩具,选衣服,青春期料理发育的身体,大了以后谈恋爱,再到哺育自己的儿女,妈妈都是行家里手。可以说,母与女应该是人生长途中最安全的旅伴。

  然而正是这种安全感与懂得感,激发了母女间特殊的伤害。因为懂得,两人都觉得自己最有资格指责对方;因为安全,便有了抛开了一切矜持的、肆无忌惮的伤害。女儿还小的时候,妈妈常常批评女儿生活懒散、不够聪明、贪玩不上进;妈妈老了的时候,又被女儿揶揄想法落伍、多管闲事、买东西没品位。而在这之间的青春期,则是围绕着生活琐事的无休无止的争吵和较量。

  当亲子关系处于不和谐状态,儿子恨母亲很少恨到骨子里。李子勋说:“那是因为儿子永远不会变成和妈妈完全一样的人,而女儿会。”如果妈妈糟糕,女儿也一样的糟糕,母女之间的破裂就会相当决绝。因为性别相同,母亲对女儿的影响是完全笼盖的。刘丹认为,母亲是女儿人生第一个,也是最长久的榜样。不管女儿如何挣扎,最终都将变成这个世界上和妈妈最相像的另一个女性。

   海蒂报告(家庭篇)》

  作者:[美]海蒂
  译者:张思前、禹春云
  海南出版社 2008年9月
  定价:40.00元

  书的第五章《母亲与女儿》特别分析母女关系—女儿与她们的母亲:崇拜与轻视;“我希望自己不要像妈妈一样”;性别角色:依然与我们同在;有多少女孩更尊重自己的父亲;青春期女孩为什么与母亲不和;家庭中的性别歧视;母亲生女儿的气;母女关系的未来……

  《钢琴教师》

  作者:[奥]埃尔夫丽德·耶利内克
  译者:宁瑛、郑华汉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5年1月
  定价:20.00元

  耶利内克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叙述一个叫埃里卡的女子在母亲极端变态的钳制下心灵如何被扭曲和情爱如何被变异的痛苦历程。书中描写了如共生体一样不正常的母女关系,“母亲味儿”特别浓的妈妈应该看看……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