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想事成的秘密

  愿你心想事成!

  逢年过节,我常给别人发这样的祝福短信。但现在,这句普通的祝福却变身为“至大的秘密”。在最近甚为流行的影片《The Secret》中,“哲人”和“成功人士”纷纷现身说法,宣扬着对心想事成的全新注释:“你的想法是某种频率的能量波,它会引起相近频率能量波的共振。如果你有糟糕的想法,就会吸引有类似想法的人,以及宇宙中相似频率的能量波,最终收获一个糟糕的结果;相反,如果你有美好的想法,就可以收获一个美好的结果。”

  这真是一个激动人心的理念。看电影时,我偶尔也会热血澎湃。但看到影片中一个严重秃顶的男子说:“我们能到达任何地方,能做任何事情,一切都能达成”时,却忍不住放声大笑:“老兄,你能让自己的秃顶长满头发吗?”千万别以为我歧视秃顶男人——我前额的头发也在日益减少——我只是格外关注这样一个话题:我们能否心想事成?

  不自觉的心想事成

  第一次深深地感受到“心想事成”这个简单道理,是在3年前的一天。

  故事一:

  傍晚时分,我走在广州滨江东路上,心情舒畅。这是大有斩获的一天,几件重要事情进展顺利。突然,我看到一条运砂船在珠江上缓缓滑过,尾部还拖着一条长长的油污带……我立刻感到悲从中来:这真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世界!

  这句话蹦出脑海,吓我一跳:纵然我是个环保主义者,但仅仅是一条与我没有直接关系的船带来的污染,竟可以立即摧毁与我息息相关的那些重大事情带来的快乐,并得出一个如此悲观的大结论,我这是怎么了?!

  沉思了一会儿,我捕捉到了这个念头出现时,稍纵即逝的感受——扬扬自得!那一刻,我看似处于忧虑中,但其实很得意:看,我武志红多聪明,早就预料到,世界是无可救药的。瞧,这艘运砂船不就证明了我的预见能力!谁有我这样的眼光!

  这就是心理学所说的“自我实现的预言”。意思是,如果一个人对某事物做了预言,就会努力在这一事物上实现这个预言,心想事成。

  故事二:

  数年前,我和一个小老板在网络论坛上笔战。

  他发的帖子,题目是《我为什么不招应届大学毕业生》,历数应届大学毕业生的种种毛病:买复印纸不讲价;谈判把价钱谈高了;虽提供了宿舍和洗衣机,但他们不洗衣物,宿舍里臭味熏天;女孩穿得像妖精,男孩穿得像流氓……我写文章反驳他:人当尽其材,用其优点避其缺点,你招大学生是用来买复印纸吗;刚毕业就让他/她去谈判,你以为他们是哈佛商学院的毕业生吗;有人就是在脏乱差的环境下才舒服;规定着装就是一句话的事,你为什么不做规定却挑刺……我们交替发帖,酣战得不亦乐乎。最后网友们下了结论:如果开大公司,我的观点合适;如果开小公司,小老板的观点合适。双方偃旗息鼓。

  一年后,我又想起那次论战。再上网看他的帖子,竟然发现,他并没有开除过一个人。他解释说:离开的人当然有,但都是辞职走了,而且都是有脾气有才干的。

  那么,留下的会是什么人呢?留下的是窝囊废!为什么会留下窝囊废?因为他内心中藏着一个预言,一个关系模式:“我行,你不行”。这个内在的关系模式投射到外部世界,就导致他追求“除了我行,其他人都不行”的环境,并最终导致他的公司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我们的文化中又非常常见——能干的,老板排斥;不能干的,老板虽然常训斥,但留了下来。这就是心想事成的力量和局限。

  故事三:

  一个女子温柔贤慧,却经常鼻青脸肿去上班。原来老公很暴力,她受不了,离婚了。但第二任老公又是如此,她再次离婚。她对男人绝望了,“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有一个男子喜欢她很多年了,这时继续对她穷追不舍。他没有暴力史,连和女人吵架的事都没干过。她心动了,嫁给了他。但刚结婚两个星期,她又被打了。

  朋友们赶来声援,中间恰有一位心理医生。她没有加入谴责男人的队伍,而是问,你们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请说细节。

  原来,两人先是吵架。吵着吵着,女人对男人说:你是不是想打我了,像我爸打我妈一样?男人说:怎么可能,我从不打女人。今天和你吵成这样,我都纳闷。女人不信,说:你就是想打我,你打呀打呀,你不打就不是男人!男人突然脑子里一片空白,一拳挥了过去……他终于接受了女人用歇斯底里的方式,强加给他的坏男人的逻辑。

  女人为什么这么做?因为心想事成。她预言过“男人都不是好东西”。这句看似悲观的话,是她对世界有控制感的基石。她需要不断地证实。而一旦遇到一个“好东西”,她由此建立起的关于亲密关系的大厦就会崩溃。这会令她不舒服,令她恐慌,所以,她会努力将这个“好东西”变成坏男人,那样才能证明她对这个世界的确是有掌控力的。

  无法回避的二元对立

  事实上,当我们生出“心想”的念头A时,念头-A(反向)也会一并产生。例如与我论战的小老板,他渴望成功,这是A;同时,他惧怕失败,这就是-A。并且,他惧怕失败和渴望成功的程度一样强。

  他渴望的成功是超越别人。那么,他越渴望成功,就越惧怕别人比他强。所以,这两种力量糅合在一起,令他一方面有追求出人头地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却只用平庸之辈,事业难有起色。

  那么,他在意的到底是公司发展,还是“只有我行,你们都不行”的自我预期呢?当然是后者。从这一点看,他的公司果真是按照他“心想事成”的愿望运行着。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有数不清的情人。一个八卦网站找到其中几十个女子的照片,而我做《广州日报》国际新闻时,也很无聊地用这些照片拼了一个版。拼着拼着我突然发现:克林顿的情人,从面容和神情上,可以很明显地分成两类,酷似希拉里的女强人和酷似莱温斯基的傻女孩。

  为什么呢?早年克林顿选择了一个希拉里,以为这是他的“正确小姐”。但处得久了,烦了,于是想去寻找新的“正确小姐”。

  既然希拉里不是答案,那么与希拉里完全相反的“傻女孩”该是答案了。但和“傻女孩”处久了,又烦了,于是再找一个与“傻女孩”完全相反的女强人……这种现象,我戏称为“克林顿钟摆”。

  二元对立的现象可以令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人性。在意识层面上,一个人假若强烈地执著于某一意念,那么他/她的心中一定隐藏着相反的力量,而且强度相同:

  ■ 越性感,越冷淡。那些执著地寻求性活动的人,未必性欲很强,相反可能是没什么性能力。一个女子说,她的老公隔三差五地去和其他女子厮混。而最令她受不了的,是他回来后还和她做爱。但做爱多久呢?从来没有超过1分钟。

  ■ 越外向,越内向。我接触过的大量案例证明,看起来极其外向的人,其实内心极其孤独。

  ■ 越洁净,越肮脏。那些有严重洁癖的人,如果做一次深度治疗便会发现,他们内心中其实对肮脏的东西兴趣极大。

  因此,虽然心想事成是我们共同的渴望,“吸引力法则”也在大行其道,但二元对立就仿佛是上帝给我们开的一个玩笑,告诉我们,我们越执著于某个意念,相反的力量就越强。 

  摆脱心想事成的误区

  影片《The Sscret》称:你若对A不满,可以忽略A,而去关注B。如果多年如一日地将能量贯注在B上,就可以实现B;而如果非和A进行缠斗,你其实就是在将能量投注到A上,而最终被A所控制。听上去很有道理。但问题是,所谓的B常常是-A,即A的对立面,这时我们仍然是在与A进行缠斗。

  那么,该如何化解人生悲剧对我们的影响,从糟糕的心想事成中解脱出来?答案是,摆脱对“反相”的执著,承认并接受真相!

  真相是永远的No.1。人生悲剧的真相会令我们痛苦。于是我们很容易去否认悲剧的真相,以此减轻痛苦,努力制造“反相”:

  爸爸不好,这很痛苦,于是渴望改变爸爸;但这个愿望没有实现,于是渴望改变和爸爸一样的男人。结果,童年有一个暴力老爸的人,长大后很容易对暴力男人一见钟情。前面提到的女子,生活中出现了“丈夫打妻子”的四次强迫性重复:第一次是爸爸打妈妈,而后3次是她的三任丈夫打她。最后一任丈夫本是好男人,但她要先把他塑造为坏男人,然后再去玩改造的游戏。

  要终结这种消极的心想事成,最有效的办法是接受真相。认命之后,才可以把能量从对这一不幸的纠缠中解脱出来,这时,她才可以玩积极的心想事成的游戏。

  如何心想事成

  与“积极的心想事成”接近的心理学词汇,一个是“积极赋意”,一个是“积极想象”。但这两个方法,都不是忽略消极的A,而去发展积极的B。相反,都重视与消极的A背后的真我的沟通,并最终促进内心的和谐。

  我们都在追求成功而幸福的人生。但在我看来,除非我们能感觉到别人的真切存在,否则我们对幸福的渴求就总是一场空。因为,幸福势必意味着和另一个(群)人或存在的关系的和谐。我们太想着自己的欲念时,别人还存在吗?正如德国心理学家弗兰克所说:“幸福在人类的自我超越中产生。当一个人努力做一件事或真心关爱一个人时,幸福便悄悄来临了。”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幸福在关系中产生。当我们能跳出自恋的羁绊,而能与某个人或某一事物建立起本真的关系时,幸福和快乐便会产生。

  所以,心想事成固然不错,吸引力法则固然迷人,但这并非是多么神秘的东西。在自我成长之路上,加法固然重要,减法同样重要。我们必须去认识自己的内心,去碰触那些消极的不幸的内容,而不是简单地忽略它们。了解它们,也恰恰是为了放下它们。正如一个脓疱已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如果你不理会,它会日益严重,而一旦割开它做了清理,它对你的影响就可以降到最低点了。

  美国心理学家亚龙说,他和妻子常玩一个“想象中的晚宴”的游戏:设想要举办一个家庭宴会,专门招待某一类人。结果几十年过去,他们发现,任何一种有问题的人,都可以轻松凑满一桌;惟独真正快乐的人,却始终凑不齐一桌。

  掌握一下“吸引力法则”,并成为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相信自己能心想事成的人很容易;然而想成为亚龙的快乐晚宴上的客人,却要难很多。

  积极赋意和积极想象

  积极赋意是系统家庭治疗的手段之一。每件事情都可由不同的方面去认识。换一种眼光去体会,就有不同的感受。例如妻子怨丈夫只管工作不顾家,治疗师可解释为“丈夫对家庭很负责任,勤苦工作想多挣钱改善家里生活”。“他不关心我”可以被重构成“我需要他更多、更好的关心”。把负性的责备变成正性的期望,使对方能够接受并改进。积极赋意可以帮助当事者以另一种眼光来了解、评价对方,往好的一方面去解释,使其能理解对方,从而能接受现状。

  积极想象是荣格发明的一种通过一定的自我表达形式,吸收来自梦境、幻想等无意识内容的方法。目的是唤醒人格的不同方面,在无意识与意识之间建立起一种交流。步骤——

  1、诱导出宁静的心灵状态,不做任何判断,只做自然观察,注视着无意识内容自发浮现和展开。

  2、用诸如绘画、雕塑、舞蹈或其他的象征表现手法,把这种体验记录下来。

  3、意识开始积极与无意识对峙,无意识产物的意义及其信息被理解,并与心灵的意识状态和谐一致。

  4、一旦自我和无意识相互妥协,个人能够有意识地生活。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