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2-31日 来源: 作者:
今年7月3日下午3点40分左右,上海一对80后夫妇发生争吵,丈夫将10个月大的儿子从14楼窗口扔出去,孩子当场身亡。随后,这名男子企图割腕自杀,后被送至医院,没有生命危险。
事件发生以后,人们就此展开讨论,有网友猜测孩子应该不是这名男子亲生,因为人们难以接受有哪位父亲忍心亲手将自己的孩子杀死。也有人说80后的爱情宣言是“要么爱,要么死”,极端与愤怒混合体易产生极端行为。那么,80后的婚姻到底怎么了?我们来一起倾听心理医生的解读。
先讲一个小故事。
古代,有一位名叫周豫的读书人,嗜吃鳝鱼。每每烹制,都喜欢用小火缓缓加热,这样被煮熟的鳝鱼因为不会经历被杀的过程,没有挣扎,所以它的肉质也就不会紧绷,相对口感好得多。
一次烹制鳝鱼,水开了,周豫将锅盖掀起来看,发现锅中有一条鳝鱼的身体竟然向上弓起来,只留头部跟尾巴在煮沸的沸水中。这条鳝鱼向上弯起来,使整个腹部暴露在沸汤之外,一直到死。周豫见状感到十分好奇,便将这条奇特的鳝鱼捞出来,想要看个清楚。
原来这是一条鳝鱼母亲,它的腹部全都是鱼卵,数目之多,难以计算。这条母鳝鱼为了保护肚子里的众多鱼卵,情愿将自己的头尾浸入沸汤之中,直至死去,护子心切让人感动。
周豫的泪水禁不住潸潸流个不停,感慨之余,他发誓终身不再吃鳝鱼……
■80后的婚姻怎么了?
听了这个感人的小故事,再来看7月3日发生在上海的这起夫妻吵架却把未满周岁的儿子从14楼扔出去的事件,就会让人感到更加毛骨悚然。都说中国人溺爱孩子,舐犊之情情深意切,可如今这起杀子事件却让人摸不到头脑了,这究竟是什么情况?是什么力量推动父亲本应温暖的手掌亲手杀掉自己的孩子?
令人寒心的是,杀死自己孩子的事件远不止这一起,仅发生在上海的就有如下:去年11月29日,武宁路955弄星港景苑,一名21岁年轻男子将一名未满周岁的婴儿从11楼家中抛下后跳楼自杀;2009年9月2日,浦东新区花木地区杜鹃路188弄1号新领地大楼内,2岁男孩被母亲从7楼窗口扔出摔落到一楼天井水泥地上,事隔约4个小时后,孩子才被送往医院抢救,最终不幸身亡;2009年4月29日,一名31岁母亲先将才出生36天的儿子从房子南面的阳台扔出摔死,之后她自己从房子北窗跳楼死亡……
有人会问,这些年轻的家长是怎么了?其实,伤害的目标是孩子,但是引发这种行为的诱因却不在于亲子矛盾。
想象一下,一个只有36天大还在襁褓中啼哭的婴儿,或者10个月大正在咿呀学语的孩子,抑或是2岁大的孩童,就算他们犯下再大的错,也不至于使他的父亲或者母亲产生必杀之的念头。显而易见,那一定是成人与成人之间的矛盾,孩子只是个牺牲品。
真正的原因在于孩子父母出了问题,是他们的婚姻关系出了问题。
■克己与制怒
杀子只是夫妻矛盾的极端行为,杀死孩子只是愤怒和自卑的一种表达,目的并不是真想要孩子死,全因为自己的愤怒和绝望。
也有夫妻用伤害自己的方式来解决婚姻中的矛盾和纠纷。据说一对夫妻俩发生争执,吵到说要老死不相往来,于是丈夫一怒之下跳楼了,怀孕的妻子看到丈夫死了,痛苦不堪,也跟着跳下去,结果一尸两命。
人最宝贵的应该是生命,连生命都能舍弃,还有什么矛盾丢不下解决不了呢?这一切的极端行为背后,其实都隐藏了巨大能力的“愤怒”。愤怒是所有哺乳动物都具有的情绪,也是婴儿感受到的第一个情绪,几乎所有哺乳动物的愤怒都是用来做一件事情“保卫自己,免遭侵犯”。但是当愤怒迅速膨胀,“克己”没能及时发挥作用,人就会被愤怒牵制,做出很多极端行为,侵犯他人。
至于“克己”,我们听说过“要么瘦,要么死”,这是从渴望瘦身者那里喊出的响亮口号,其中就蕴含着强烈的“克己”意味。当然,瘦身中的克己是为了健康和好身材,生活中的克己是为了保证高品质的生活,而情绪上的克己正是为了制怒,心境平和,从而拥有更好的生活。
然而,无论饮食上还是生活各个层面,情绪上的“克己”最不容易做到,同时也需要消耗掉大量的心理能量,需要有一定的修为。
所以,如今越来越多的80后发现,自己很容易愤怒。这与他们承受了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带来的生存压力有很大关联,除了房子、车子的贷款,还需要满足自己与别人攀比所需要付出的代价。
除了80后的成长经历和承受的社会压力,愤怒与文明有关。越来越多学者达成的一致的看法是,随着文明的进程,人们的愤怒呈现了几何数量级的增加,人类正在变得越来越愤怒,人类的文化越来越富含愤怒元素。
既然工作中不能放纵,生活中的众多规则也不能触碰,那么只能放纵情绪。所以,年轻的这一代人选择了看似最安全的办法去宣泄负性情绪,殊不知放纵情绪这事儿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能够使你获得精神上的短暂慰藉,另一方面,不去管理自己的情绪就可能被情绪控制,使你成为情绪的奴隶。
■如何处理婚姻中的愤怒?
任何心理能量都不能被压抑,只能被加以转化。尤其愤怒更是如此,日常生活中经常压抑、克制愤怒,直到某一天忍无可忍全面爆发就是这个道理。就像上海这位把10个月大的孩子扔出去摔死的父亲,邻居们说他平时少言寡语,大家很难想像竟然能做出这种事情,但是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重新来看就能读出其中的因果关系,不至于理所应当,也不会觉得不可思议。
就像古代的中国农民,压抑愤怒几十年就闹起义,这位丈夫和父亲如果能够及时合理转化自己的愤怒,或者家人朋友及时发现陪伴完成,那么,今天,也许我们就不会看到这样个悲惨的故事。
但是话说回来,有了愤怒处理愤怒应该不是最优的解决办法,那么,化解婚姻中的矛盾有没有“一招灵”的解决办法呢?
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必须变化地去看事物,因事而异,因人而异。及时合理有效的处理愤怒自然能够避免很多麻烦,但是如果在愤怒之前能够化解矛盾,有了这个能力,效力应该不次于“一招灵”。
但是,拥有化解矛盾的能力的前提是需要拥有强大的同情能力,这正是80后普遍缺失的能力。因为你首先需要了解婚姻中另一半遇到怎样的状况会不高兴,才能有效预见问题,才可能得以避免矛盾冲突。
■爱不起,死不掉
上面说的都是在婚姻中爆发或者死在婚姻当中的案例,在中国也有不少爱不起,死还死不了的婚姻。
相比那些极端案例,这些看似和平离婚的应该算是不美好当中最好的结局,但是离婚以后,俩人又立马互相想念,冷静下来想想感情好像没怎么变,仔细回想也找不出非离不可的理由,于是出现了闪婚闪离闪复婚的现象。
如果复婚以后日子过得幸福也就罢了,最头疼的就是重复上次闹离婚的过程。原因就在于,在一起时他们都是按着谈恋爱的状态来放纵自己,要求对方,只有分开以后才会反思。这就是我们常说的80后过于强大的自我意识,缺少与爱人共情的能力,他们不愿意失去热恋时的美好,但最终生活让他们失去了婚姻,或者维持一段爱不起也死不了的婚姻。
李孟潮认为,完全沉浸在爱情中,恰恰是扼杀爱情的一种最巧妙的方法。爱情有长期性,却没有永恒性,爱情不能给我们的生命带来永恒的意义,所以,真正成熟的爱情应该可以给人的情感的继续发展提供不断的动力,而不是静止的一潭死水,一个人如果满足于爱情而不愿意继续发展的话,用不了多久,爱情就会退化成自恋、或者亲子之爱。
■爱的能力是后天习得的
获得爱的能力需要锻炼,并非天生,而是后天习得的,得到爱的能力后也需要保持锻炼。就此,弗洛姆提出,四个锻炼的方法:
1、要严于律己。把生活当作一种需要认真对待的过程,属于“自律”;而不是像工作,工作的时候往往处于他律状态,无人监督就会松懈下来。
2、要集中。现代生活让人们朝三暮四,人们往往同时做很多事情,对每件事情都漫不经心。对爱却不能如此,要集中注意在爱人身上。
3、要有耐心。现代人把爱情当作快餐,而不是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的成长体验,这就是现代人缺乏爱的能力的原因之一。
4、要全力以赴。
根据这些发生的恶性事件,也许要加上一个“不要”——就是“不要走极端”。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