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论文:(林逢春)新时期高校经济管理类毕业

心理学论文:(林逢春)新时期高校经济管理类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分析_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

一、就业形势和毕业生就业取向和心理分析

2008 年6 月中下旬,经济管理学院根据广东工业大学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的指示, 将广东工业大学2008 届毕业生调查问卷分发给本学院各2004 级各毕业班学生。是时发下去的问卷总计2017 份,回收2000 份。现将问卷题目的反应情况及其原因分析如下:

(一)就业高期望与就业恐慌形成张力

截至2008 年6 月25 日,我院应届本科生已经落实就业单位的有66.02%。其中, 已经签定三房协议书有47.04%;此外,有单位接收证明或劳动合同的有28.51%,而有工作单位但是没有正式文字证明的也高达24.45%。对于剩下33.98%未就业的同学,当时已经有意向单位(处于实习或见习状态)的有39.81%,而还在忙碌于投简历等面试机会的也达到33.52%之多, 而且“不急于就业” 的也有27.67%。大学扩招以来,“本科生就业形势严峻”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于是,为了早日求得安心并消弭“就业恐慌”感,很多学生在大四第一学期的10 月份就跃跃欲试, 更有不少人当时就表现出“快刀崭乱麻”的决心,希望“一剑封喉”。在应聘的时候,不少毕业生发现所急奔就职的单位跟自身期望大多存在落差。于是,除了小部分同学可以安心一次性就业,大多数同学却演绎了“连环跳”。根据统计,在6 月份第一批就业的同学, 第一次应聘就踏上岗位的仅仅18.69%,一般情况是经过三次以上的面试与实习才定下岗位。此外,由于同学们的期望高低不同、就业心态松紧不一,大家选择的单位的档次也存在明显的分水岭:一般情况下,一旦劳资双方确定相关利害关系,便会通过三方协议书和接收证明等加以保障;但有些同学去到一些小规模的民营企业,仅仅通过“君子协定”等口头协议加以确认。在普遍的“就业恐慌”心理作用下,部分学生还是战战兢兢地接受了“君子协定”的方式。为了消除就业恐慌心理,“稳定压倒一切”成为毕业生求职的普遍认知心理。但是,这种“尽早端紧饭碗” 的求稳心理未必能够获取一份比较理想的职业。

(二)各显神通,“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面对井喷式的就业大军,大学生力争上游、各显神通。在“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心理作用下,千方百计拓展就业渠道。数据显示,毕业生通过网上投简历方式应聘的高居30.8%,借助省教育厅主办的供需见面会的也有12.73%;而借助学校就业信息网、本学院就业指引和推荐等校方服务平台就业的,才达到5.03%、4.1%和2.26%。不容忽视的是,在讲求“人际关系是第一生产关系”的中国社会,依靠“亲友介绍和推荐”而就业的仅次于网上招聘,达到16.02%。从这些数据得出的启示是,作为就业服务体系的施动者———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该充分挖掘校友网络资源、提升校方举办招聘会的质量。只有如此,才能提供服务质量水平,从而切实提高就业质量。当然,由于大学城校园是我校的本部,每年的12 月份和第二学期的三月份就业“黄金期”所举办的招聘会综合性比较强、涉及面比较广,有38.85%的同学从此得以落实就业问题,而到了第二学期的四和五月份,却渐次递减,分别是20.86%和10.07%。

首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心理学的名称来源于希腊语,是一门研究人类及动物的行为与心理现象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包括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