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物馆里遇见未知的自己

  老爷车博物馆?可口可乐博物馆?八音盒博物馆?各种各样奇妙的博物馆就隐藏在我们城市的各个角落,等待着你的发现。

  与此同时,尽管今年全国共有1700多家公共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但博物馆在我们的印象中依旧板着一张扑克脸,用“历史”、“文物”、“学术研究”等字眼将自己从公众的日常生活中三振出局。要去参观博物馆的心情不像去和恋人幽会,反倒像是去拜见岳父大人——难怪《博物馆奇妙夜》和《拜见岳父大人》的男主角为同一人。

  “在博物馆环境中,学习这个概念正在被‘体验’替代。”吉林大学博物馆学教授史吉祥如是说。这一点上,西方显然领先一步。今天,我们的博物馆“只有触动人们尽可能多的感官,达到体验的甜蜜地带,才能留给人们最难忘的回忆。”

  艾小柯曾经是一个典型不爱去博物馆的人。“因为不喜欢历史,所以连带对历史上那些大大小小从死人坟墓里扒出来的东西也不感兴趣。博物馆在我的地图上是一个小叉:省钱省力省时间,省略。”直到她走入一间“自己会说话”的博物馆,看到“温润的橘黄色暖灯下”婉约如秦淮女子的瓷瓶,和“挺着圆阔的将军肚”的大坛子,才发现“历史,原来不是教科书般枯燥无味,博物馆,也可以和画廊与玻璃艺术品店一样魅惑人心”。

  博物馆游成为时下很多人去一个新城市乃至新国度的首选之地。是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极力寻找的那种温柔的抚触,绵密的支撑,美好的填充,甚至纯粹的震撼,就藏在一间间博物馆中。世界上再没有另外一个机构像今天的博物馆一样,那么公众又那么私人:谁都可以免费进入,每个人被俘获的理由又不尽相同。

  “我是个过着联想式生活的人”,几乎去遍各省博物馆的苓子说:“博物馆里的东西很多都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之外的,却总能给我一种震撼的感觉。它们自己就在讲述着当时的故事,或金戈铁马,或田园牧歌,平时近乎枯竭的想象在这里获得浸润。”

  “博物馆就是我理想状态下的客厅”
  大萌萌,服装造型师,北京

  我父母从事的工作跟艺术有关,所以逛博物馆、看展览是我从小到大的家庭活动,每个月一次。印象特别深刻的是雕塑大师亨利·摩尔在后海公园的展览。那是我第一次看展,特别激动,感觉心里一种与生俱来的东西被唤醒了。那段时间我经常和父亲在一起写生,也奠定了我以后的工作方向。

  2006年我去英国伦敦留学,像是和博物馆度了两年的蜜月。那里的博物馆种类丰富,每个礼拜我都要去3~4次;每次出门,只要能走路,肯定走着去,这样路过什么博物馆,随时就能走进去,看看自己喜欢的画,像拜访老朋友。博物馆通常很大,而且路径复杂,但经常去,总会知道自己最喜欢的画摆在哪儿,觉得这里就是自己的地方,随时都可以去,随时都可以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

  校区旁边的V&A博物馆(Victoria & Albert Museum)是我最常去也最喜欢的。从古典的雕像到现代出类拔萃的设计,不同时期影响社会经济的艺术品都有涉猎,而且每周都有不同的活动,把博物馆变成一个立体、多元的空间。比如每个月的最后一个周五是好莱坞电影之夜,博物馆的墙壁就变成了银幕,放映1940~1950年代的经典大片;在化妆造型间里你变身为那个年代的super star;还有DJ播放那个年代的音乐。所有人都打扮成电影明星在大堂里跳交谊舞,整个人都被带入到一种情境里面。那感觉过了很久还记得。

  博物馆让我跟别人建立起一种很微妙的关系:当你和陌生人看着同一件艺术品时,不需要任何言语交流,都能感受到对方跟你有同样激动的心情。这种“博物馆式的关系”在其他任何社交场合都无法建立。而那些在博物馆里被刷新的大量而驳杂的知识碎片,总是被我用随身携带的照相机和小本子记录下来,慢慢在头脑中重新组合,成为我创作灵感的一部分。所以我还有一个小毛病,去博物馆必须一个人去,如果邀请朋友,必须在自己看了好几遍之后才行。因为有朋友在我就无法集中精力,逛博物馆就变成和逛街一样了。

  回国之后,每年我还是会和爸爸妈妈、外公外婆去欧洲旅行一段时间,看看当地的博物馆。身份不同,逛博物馆的感受也非常不同。在伦敦时,我就是在那里常驻的学生,博物馆是每天生活中很大的组成部分,多了几分亲切和从容。而在巴黎或佛罗伦萨,则是以游客的身份,新鲜感大过亲切感。

  也许对我来说,博物馆就是一个特别理想状态中的我家的“客厅”。我最喜欢的东西、品位,还有生活方式,全部都可以在这个客厅里看到。我还可以在这个客厅里会见朋友,坐在客厅里欣赏自己的作品,甚至陷入沉思。

  当我没有一个这样的客厅时,我就去博物馆。

  在博物馆里,保持属于自己的“理想主义”
  艾小柯,税务咨询,悉尼

  好的博物馆不用说话,展品的选择和摆放就能表明自己的观点:什么千古风流,王侯将相,最后与贩夫走卒、平常器皿还不都在一个屋檐下,历史才不买什么出身名誉的账呢。多少刀光剑影、你死我活到最后也就是那么一小段描述。真正吸引人的,反而是一些特别朴素、实在,或者特别美好的东西。面对那么多丰富的时光沉淀物,自己身边的鸡毛蒜皮有什么可值得叽歪的?喜欢上博物馆之后,视角广阔了,人也就没那么自恋了,态度自然也会慢慢变得谦卑起来,反而更能滋养我对生活的好奇心。

  所以我逛博物馆也是这样:我不会在意什么历史背景、历史意义,而是看到什么好玩的东西就记下来,回去接着做调查。

  前阵子看完印象派画展之后,我发现没有一种白色是简单的白色,如果看得足够近,观察得足够细致,会发现白色里面其实包含了很多种不同的色调。

  我对这个特别感兴趣,就开始读关于印象派画家与风格的书。发现对颜色和光感的解构,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发现视觉的更深维度,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过程;但一幅印象派的画,最终还是在刻画画家眼前的世界,于是“山还是山,水还是水”。这种将世界分解为元素,元素再次组合成世界的过程,非常美妙。

  这个过程和博物馆带给我的改变一样:看起来其实什么也没改变,博物馆的藏品还是藏品,自己也还是自己,该干什么还干什么,也不会因为发现到、认识到一些美丽的东西而人生从此有所不同——但从另一个角度上讲,人生其实是从此有所不同的。

  我曾经写过一篇日志:如果不是为了养家糊口,用大半生的时间做一份自己并不热爱、没有激情、甚至没有兴趣的工作,那真是非常可怜而悲哀的事情。

  为了对抗这种可怜与绝望,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寻找一个情绪的宣泄口,寻找一种支撑我们度过重重压力与打击的念头,寻找终于能照亮我们灰暗人生的那一缕星光。这一缕星光,有时是孩子,有时是爱情,还有的时候,就是文艺。在我看来,博物馆刚好就是搜集那些值得人们投入生命及感情的地方,不用万水千山就能看到,还是免费的,真是不看白不看。

  爱上博物馆五六年了,前阵子看到修拉的埃菲尔铁塔,依旧在精神上感到一种震撼和支撑。它让我觉得能好好地活下去,继续看到、感受到,是一件特别值得的事情——我在博物馆里,保持了属于自己的“理想主义”。

  每个人都是一座活的博物馆

  人存在的起点已经有3座活的博物馆——一是“大自然博物馆”:老天爷开天辟地,万物慢慢演化生成,眼前的万物、大地、宇宙即为大自然博物馆,是人类生存所赖的大环境;二是“身体博物馆”:母亲怀胎十月,我们从单细胞经历物种演变,身体也是一座活的博物馆;三是“内心博物馆”:0~2岁的时候由“吸收性心智”和“敏感期”带大;2~3岁之际有了自己的意识、记忆;成长后用自己的心对外界作种种回应。人生本来就活在天然的博物馆中,好好体会比一切都重要。——台湾德简书院主持人 王镇华

  国内的特色博物馆,值得一看

  ■ 中国电影博物馆

  类型:角色扮演
  人数:独自一人或与朋友同去
  地点:北京朝阳区南影路9号

  这里除了有北京最大的IMAX屏幕之外,还有“对白录音棚”、“动效配音棚”等互动项目,不想到中戏门口领盒饭去,在这里也能用自己的声音痛痛快快地过一把演员瘾。

  ■ 中国自行车博物馆

  当年父亲用一辆自行车把母亲娶回家,同一辆自行车又送着18岁的自己到了离别的车站……今天,自行车已经被私家车代替,在风中驰行、一不小心吃一嘴沙尘的美好记忆难以忘却。飞鸽、凤凰、永久……400多辆自行车,驮你回到染着秋色的旧日时光。

  类型:穿越剧
  人数:与家人同去
  地点:河北省霸州106国道与霸州市迎宾东道交汇处

  ■ 八音盒珍品陈列馆

  和恋人分享过自己的童年吗?纽约心理学家帕特里西认为毫无保留地剖白内心世界是亲密关系的最高层面。八音盒正是这样一个轻松的契机。整间博物馆都充满了八音盒的乐声,还有精美的陶瓷人偶八音盒翩翩起舞,如梦如幻。

  类型:罗曼司
  人数:与恋人同行
  地点:上海市浦东新区丁香路425号东方艺术中心4楼

  ■ 钻石文化私人艺术博物馆

  一个做钻石生意的南非籍华人创办的私人文化博物馆,里面有珍贵的人皮唐卡,还有来自各国不同的艺术作品,并且经常举办文化沙龙和酒会。

  类型:文化沙龙
  人数:多多益善
  地点:武汉市江岸区芦沟桥路特1号

  ■ 上海儿童博物馆

  给小动物看病、去超市购物、在家里烹饪、到银行取钱、给爸爸妈妈“理发”……还有航海/航天/月球/未来家庭模拟……还有许多许多小朋友,共同形成了一个幼儿社交探索空间。

  类型:亲子游
  人数:一家N口
  地点:上海市长宁区宋园路61号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