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改变不良个性

最新催眠改变不良个性,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

个性,或叫人格,是一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之总和,它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个性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成就,即所谓的个性决定命运,它是决定一个人社会价值的重要的心理因素。

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原因,心理学界有了比较一致的看法,即是在先天的生理基础上,后天的教育和环境长期作用的结果。然面,个性是怎样发生的呢?即个性的元点(初始点)在哪里呢?通过多年的研究,作者认为,个性的元点在孕期,即胎教。我们一般都很看重胎儿期的智力开发和智力教育,尤其是对独生子女,往往忽视了胎儿期的非智力问题和个性人格。比如为了生一个健康的宝宝,人们都知道怀孕的女子不能受到药物的伤害,但有没有想到同样不应该受到心理的伤害呢?或者换言之,孕妇若遭受情绪困扰,比如总是忧心忡忡,甚至心理创伤,就有可能导致胎儿不可逆转的人格缺陷。这就是所谓的先天基础,这种基础,对于人的个性修养来说,比遗传更重要。

个性对人的心理健康影响极大,不良个性对人的身心健康乃至家庭、社会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孤僻个性和暴躁个性。这是个性的两极,也都是“高危”个性。尤其是暴民个性,不仅对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具有极大的破坏性,而且也由于它缺乏自控和攻击性强,弄得不好,对他人、家庭和社会都有可能造成危害。因此,就个性而言,孤僻、暴躁个性是我们心理咨询工作应该关注的重点。

孤僻和暴躁性格与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密切相关形成的原因是:

第一,从小生活在缺少爱和教育不得法的家庭里;

第二,青春发育期自我意识的扭曲;

第三,意外事件的打击。

全国著名少儿教育专家孙晓云认为:人格和心理不健全的“问题少年”大多来自于“问题家庭”。因此,我们要重视个性发展的“第一环境”(家庭)的建设。

个性一旦形成,很难改变,即所谓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是个性又不是完全不能改变的。个性改变一般应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观念,二是环境,三是意外事件。当然,不一定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但观念是个性改变的必要因素。也就是说,若想改变不良个性,必须首先改变观念。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要建立起改变个性的思想观念;二是指个性说到底是观念的固化,即个性形成的规律是观念支配行为,行为积淀成个性。即个性始于观念。因此,要想改变个性,首先须从观念人手,必须改变原来的固有观念和思维方式。催眠对不良个性的改变也十分有效。

某男,16岁,高一学生,因个性很助,经常与父母吵架,弄得家庭关系很糟,前来咨询。通过倾听主诉,了解到,该生父母都是军人,其从小跟姥姥长大,姥姥非常娇惯和溺爱他,很多情况下还护短。比如当其与其他小孩发生矛盾或打架时,姥姥知道后,不分青红皂白,总是一味地指责别人而护着外孙。包括其父母对他进行教育时,姥姥也总是护着。从而佼其养成了自我中心和执拗的个性,同时也染上了不少不良的习惯。加上从出牛到小学毕业、父母都没跟他在一起呆过多久,跟父母之间没有什么感情,反而觉得很陌生,而对姥姥行很深的感情依赖。小学毕业后,虽然回到了父母身边,但很难与父母沟通,甚至视父母为仇人。这是一例典型的因隔代教育不良而导致的人格偏差现象。

从心理的角度分析,导致该生人格偏差的原因有:第一,隔代教育。由于祖孙的心理环境和思想观念相差太大,很容易导致孙辈的心理过早的成熟和老龄化,所谓隔代隔代隔了一代,几十岁的年龄跨度之间缺少一个中间环节的缓冲带,祖辈把对两代人的爱全部倾注在一个人身上,这容易使孙辈无法受用而成为感情包袱。

第二,老人无原则的爱和不正确的教育方法使其错过广良好个性形成的最佳时期和人生观、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成为其执拗个性和习惯不良的关键因素。

第三,只有祖孙两人的家庭结构又使其小时候的共生环境先天不足,这对其健康成长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第四,由于父母都是军人的特殊原因,疏于对其的管理和教养,乃至于生活在一起都很困难,导致其对父母缺乏感情甚至逆反、仇视,反过来,吏增加了沟通和教育的难度,以至于出现了前面所说的那种状况:

通过对其进行分析、认知调整和两个疗程的催眠治疗,使其执勘、固执的个性和不良的行为习惯有了比较大的改善,家庭气氛明显好转。按其父母的话说:“你挽救了我们的孩子和我们的家庭。”

 

心理学的名称来源于希腊语,是一门研究人类及动物的行为与心理现象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包括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