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状态取向的催眠概念,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
美国心理学协会(APA)的概念:催眠是一种由他人引导的、被试注意力暂时改变的状态。伴随这种状态,由指导语/和(或)其他刺激诱导出各种现象,包括意识与记忆改变、受暗示性增强、以及正常状态下被试不易出现的反应及想法。
英国医学协会的概念:催眠是被试暂时性感知改变的状态,在这一状态下可自发或在他人诱导下出现许多现象,包括意识及记忆的改变,受暗示性增强,并可出现一些在正常状态下被试不会出现的反应及观念。更深的催眠则可出现麻醉、瘫痪、肌肉僵硬、及血管舒缩功能改变。
第十三届世界催眠代表大会的定义:跟焦虑、抑郁等诸多的心理学现象一样,催眠是以被试的主观体验及在“催眠状态”中表现来定义的。这一状态的特征包括:注意力内聚,判断力及现实检验降低,计划性消失,受暗示性增强,想像力提高甚至会卷入幻象及“催眠行为”中。
日本学者成潮氏的定义:用称作催眠法或催眠术等一定的办法,有意图地、人为地引起个体的特殊状态,在此基础上产生一系列的心理、生理现象。也就是施术者通过自己的语言或行为,将他人引人一种特殊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我们称为“催眠状态”。APA的定义与英国医学协会的定义以描述性为主,二者大同小异;世界催眠代表大会的概念则进一步概括了催眠的四个主要特征,但四种概念均以“状态”立论,将催眠定义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状态。持“状态说”者将催眠看作是一种类似于睡眠的一种“意识转换状态”。在这一状态下,被试/来访者的大脑功能发生了暂时性的改变。因此他们致力于寻找有关“状态”的依据,通过一系列的生理指标来证实“状态”的存在:比如,相比正常状态,催眠状态下被试的脑电图特征性40Hz波段、大脑半球的不对称、诱发电位P300、CNV(M2)显著降低,及其它大脑功能性影像的改变。
心理学的名称来源于希腊语,是一门研究人类及动物的行为与心理现象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包括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