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状态下记忆再现

最新催眠状态下记忆再现,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

记忆再现是指催眠状态下遗失的早年记忆再现,比清醒状态更加鲜明生动。通常发生在年龄倒退的过程中,被试能够报告出异常清晰的童年经历,并伴随情绪反应和一些被遗忘的细节。在心理治疗中,年龄倒退的催眠状态能够帮助当歌人重现创伤性的童年经历,具有重要的治疗作用。另外,催眠状态下记忆再现还应用于警方的犯罪调查中。

催眠状态下记忆再现是建立在记忆的“录像”理论基础上的。根据该理论,每个人所经历的所有事情都细节鲜明的永久的储存在记忆中。如果有足够的回忆暗示进行激发,生活中的任何事件都可以在意识层面生动的“回放”。实际上,记忆中的“录像”理论受到现代研究的大量质疑。片断性的长时记忆当然不可能鲜明的储存在记忆系统中,也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所有的一记忆都会永久性的储存。但催眠可能有助于回忆那些恰巧储存在记忆系统中的相关信息。

催眠帮助记忆再现可能存在以下机制:

A.如果催眠能够增加心理表象的鲜明度,想象参与回忆即能加强回忆。

B.通过暗示的表象再现原始情境是回忆的作用,帮助当事人回忆一些细节。

C.通过暗示的表象再现当时的情绪也是回忆的作用。

D.催眠状态下放松能够降低回忆重要记忆时的紧张感,帮助解除对创伤性记忆的压抑感。

E.反复尝试回忆有助于唤醒更多的细节,该效应不仅局限于催眠。为了证明催眠产生的回忆再现,有必要证实增强的回忆并非来自于反复回忆的作用。

1、记忆再现的真实性

催眠状态下记忆再现的可信度很难评估,由于被试的报告难以确认。进入年龄倒退状态的患者和研究对象通常报告出鲜明的童年经历,他们自认为是精确的。但被试相信他们回忆的精确性并不能说明回忆即是真实的。除了那些无意于验证当事人回忆真伪性的临床案例,很少有研究能够证明年龄倒退的状态下的确能够出现记忆再现。少数几项研究试图证实这些报告(如检测学校记录或与父母面谈),结果发现报告中存在很多偏差。目击证人的催眠状态下回忆再现略有好转。虽然警方有时候会验证他们的报告真实性,但大多数情况下目击证人的报告并不能被验证。

Omeetal总结了催眠状态下记忆再现的大量实验研究认为大多数实验研究并未证实回忆再现,虽然也有少数成功的例子。这些成功的实验使用有意义的材料如图画、故事、电影、生动具体的规定项目等。而不是采用无意义的材料,如一系列不相关的单词。回忆再现更多体现在视觉信息,而不是言语信息,更多的是深度加工的信息,而不是浅度加工的信息(Shields&Knxo1986)。显著的记忆再现仅在回忆测验中出现,而不是在认知测验中体现。例如催眠不能提高被试对一系列嫌疑犯脸谱中作案者脸谱的识别能力。

2、反应标准的改变

按照回忆的产生一再认模式,特定信息的回忆需要三个步骤:

A.使用任何可以利用的回忆线索,被试回忆出一系列候选的记忆项目(可能是正确的或不正确的)。

B根据自认为的可信度,被试对这些候选项目进行客观评估。.

C报告那些可信度高于一个客观反应标准的项目。产生认知模式与信号检测理论一致认为,正确再现的项目增多可能由以下两个原因造成:

A.记忆敏感度上升,能够回忆新的正确的被选项目。

B.反应标准改变,人们开始报告原先他们自己认为客观可信度比较低的项目。如果反应标准降低,被试将同时报告那些不正确的低可信度的项目。

早期研究仅记录正确回忆的项目,很难验证正确报告的数量增多是由于记忆敏感度止升还是反应标准下降造成。Jnae Dwyna &KennethBower使用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对催眠状态下的记忆再现进行研究,要求被试报告所有的候选回忆项目,然后指出他们认为正确的回忆项目。结果表明,虽然正确的新记忆项目在催眠状态下有所增加,但增加的错误项目更多。该结论可以用反应标准的改变来解释。高感受性的被试降低了反应标准,报告了可信度比较低的反应项目。在最后一次记忆唤醒实验中,许多新报告的记忆项目原先都做为猜测项目,并且大多数是不正确的。

Dywan &Bowers(的实验结果在其他研究中得到证实。Liethouseetal使用对电影内容的强制性回忆实验发现被试在催眠状态下对反应准确度的自信有所偏差,研究表明:催眠状态下被试对回忆内容的自信判断并不能说明所报告的记忆项目是准确的。

3、催眠状态下的假性记忆

催眠状态下记忆再现的另一种偏差来源是假性记忆。被试认为是个人主观经历,实际来源却是事件发生后学到的信息。审讯过程中的问题引导可能产生假性记忆,但催眠更可能增加假性记忆的风险度。另外,被试渐渐会非常确信这些假性记忆是真实的,拒绝通过交叉实验进行验证Ome催眠状态下的假性记忆增多是由于被催眠者高度集中于与催眠师的交流,根据暗示的问题进行鲜明的想象,继而很难区分想象和真实的经历。

/一些研究发现催眠状态下被试比清醒控制组更容易对错误引导的问题做出肯定的回答。例如,催眠状态下被试更容易回答“是”,并且催眠状态下,包含错误信息的引导问题容易引发假性记忆。

总之,研究结果很大程度上并不支持催眠状态下记忆再现的有效性,必须承认实验室研究的局限。一些实验中采用的记忆材料如单词串和图片与法庭作证和心理治疗中的信息类型大相径庭,而使用电影或模拟犯罪现场的研究则取得了一定的生态学效应。由于伦理原因,实验室研究不可能复制暴力犯罪和创伤性体验中的情感剧变,催眠状态下的记忆再现在犯罪学中的研究并不完全适用于心理治疗。患者如何看待早年经历比事实本身更加重要。在一些案例中治疗师故意暗示良好的假性记忆对抗引发焦虑的早年记忆。

 

心理学的名称来源于希腊语,是一门研究人类及动物的行为与心理现象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包括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