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催眠发展历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
通常认为,催眠的历史非常悠久。西方催眠史可以上溯到古希腊和古埃及时期。古希腊与古埃及的神庙中设有专门的“睡眠者殿堂”,在那里患者接受通神者的法术而入眠,并且在其睡眠状态下通神者暗示症状消失;东方的催眠术则可以上溯到《黄帝内经》时期。《黄帝内经·素问》有“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己。”的说法,即通过“咒语(祝由)”的方式就可以治疗疾病。不过尽管催眠发端较早,但长期以来,它常常与宗教、巫术等相混杂,未得到应有的发展。
现代催眠公认由奥地利人麦斯墨开创。他青年时专门研究恒星、行星对于人体磁场的影响,及其对治疗的作用,博士论文即以此为主题。他认为磁场应该是流动的,与恒星、行星等保持平衡,若磁场禁锢于人体,将会产生疾病;反过来,若生病之后,可以通过导磁术获得恢复。取得学位后他开始行医,并获得极大的成功,常常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使人进入催眠状态,消除症状,一些社会名流争相延请,其技术也被称为麦斯墨术。不过他的成功引起了他的医学同行及教会的不满,因为它不够严谨,且诱导的对象以女性为主,似乎带有性的色彩。麦斯墨不满足形式上的成功,他还向国王申请咨询委员的身份,国王路易十六旋即组织皇家科学院对麦斯墨调查。调查的结果显示,磁石无任何医疗作用,疾病的治愈还是因为使用了磁石,而是因为暗示,并断定麦斯墨的治疗方法是非科学的。麦斯墨因此被吊销了行医执照。
麦斯墨之后相当长的时间,催眠处于低潮。詹姆斯.布莱德观看一次麦斯墨术表演后。起初布莱德认为那不过是骗局,但当他看到受术者双目向上凝视时,他相信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他预见凝视在催眠诱导中有重要的作用,并且麦斯墨术并不会涉及能量传递,而仅是患者进入恍惚状态罢了。同时他相信催眠与睡眠关系密切,因此而创造了一个名词“Neurohypnology”,后被缩写成“hypnology”一起延用到现在。其后布莱德于1843年写成他的催眠学第一部专著((Neurohypnology)几乎与布莱德同一时代,印度的一位医师詹姆斯.爱斯戴尔将催眠应用于临床医学。他利用催眠控制甚至消除疼痛,开展了500例手术(一说300例),并且观察到应用催眠术后手术的死亡率下降,术后的恢复也明显加快,这在麻醉剂发明之前是非常了不起的事。
1864年法国一名叫利保尔特的医生发现,如果将语言暗示与布莱德的凝视法结合起来,将可以且使85%的人进入催眠状态。他也写了一本催眠的书,不过据说此书仅卖出一本,买者是催眠史上的另一个标志性人物希波拉特.伯恩海姆。伯恩海姆是一位医学教授,最开始他怀疑利保尔特是一骗子,决心揭穿他。他带着一位病人来会会利保尔特,结果利保尔特几乎一夜之间即医好了病人。于是伯恩海姆的态度大变,转而与利保尔特合作,在南锡开办一间催眠学校,当年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即在此学习催眠术,不过各种原因,弗洛伊德最终放弃了催眠术。弗洛伊德放弃催眠术,而大力推广其自由联想与精神分析,使得催眠再一次卷入低潮。
20世纪早期,从医学或者心理学角度看,催眠均未有明显的进步。直到1943年耶鲁大学的克拉克.胡尔出版其著作《催眠与感受性》,他提出“如果假定任何事情为催眠状态,将一定会诱发催眠状态”,成为催眠的一项重要原则与标准。胡尔的另一个贡献是引导艾里克森走上催眠学的道路。后者成为历史以来最伟大的催眠师之一,他伟大的贡献在于对催眠的改革。他不再坚持必须要进入“恍惚(trance)”的催眠状态,而提出随意式催眠,成为催眠的一大学派,与乔治.艾斯塔布鲁克斯的权威式催眠、及艾尔曼的快速催眠构成当前临床催眠的三大派别。James及Grinder等在艾里克森学派的基础上,形成NLP系统,广泛地应用于商业与人际培训。20世纪中叶,学者开始对催眠的实质进行探讨,他们主张对催眠标准化,以催眠感受性来衡量来访者/被试被催眠的能力。实验催眠开始从催眠中分出,其中代表性的人物有希尔嘉德等,主张以生物学基础来解释催眠;其后由于认知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用社会学及认知理论来解释催眠,代表人物则有萨宾、SpanoS、Lynn、及Wagstaff等人。
心理学的名称来源于希腊语,是一门研究人类及动物的行为与心理现象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包括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