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催眠疗法的临床应用,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
催眠疗法广泛的应用在生理、心理疾病的治疗上。其临床应用经过了几次循环和发展,目前在行为治疗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成瘾控制和焦虑治疗,此外还有催眠状态下精神分析,减轻疼痛和心身疾病的治疗。大量研究案例出现,并关注催眠治疗的标准控步,催眠疗法适用于哪些心理障碍的治疗,对什么人进行治疗,原理是什么。
Wadden & Anderton区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问题:自愿性问题和非自愿性问题。自愿性问题是自我培养的、习惯使然的、不适应的行为问题。在此类问题中,催眠治疗主要用于改变吸烟、贪食、酒精成瘾等行为。非自愿性问题表现为与来访者意愿不符的行为或症状,如焦虑、恶心、疼痛、皮肤疾病、哮喘等。哮喘、疼痛和一些皮肤疾病可能在心理因素的影响下恶化。他们对前期的研究总结表明:
A.催眠疗法更适用于非自愿的心理问题
B.在非自愿问题的治疗中,催眠感受性与治疗效果相关更明显
C.催眠疗法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非常有效,这取决于疼痛的类型和来访者的个体差异。
1、非自愿性问题:疼痛、肿瘤、哮喘
催眠广泛的应用于减轻多种临床疼痛,如分娩的疼痛,内外科手术,烧伤,头痛以及关节炎、癌症带来的长期疼痛。催眠状态下麻醉在实验室中通过疼痛刺激的方法进行广泛研究,尽量减少被试的疼痛。催眠感受性越高,被试的催眠麻醉效果越好。例如迁移性疼痛可能由于血管栓塞造成,进而带来血管过度舒张,产称暂时性失明、头昏和疼痛,在此类疼痛的治疗中,可以利用催眠进行放松,帮助血管舒张,治疗效果与患者的催眠感受性有很高的相关。
2、自愿性问题:吸烟和贪食
催眠广泛应用于不适应行为的矫治,如抽烟、酗酒、贪食、以及恐惧症的治疗。虽然已有具体的案例研究报道,但控制实验的结果却模棱两可。催眠疗法并不能确认比其他治疗方法好,治疗效果甚至也不能完全归因于催眠的作用。
自愿性问题很难改变。虽然有大量催眠治疗成功的案例报道,但大多数控制实验表明催眠治疗并不比其他治疗效果更好。疗效与催眠感受性不相关也说明催眠诱导无助于治疗。非相关因素,如对疗效的期望可能使当事人的控制能力提高。此外,催眠在心理疾病的矫治上也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如贪食症,厌食症,神经衰弱,强迫症等神经症状,以及各种不适应行为。临床催眠师认为,一般来说,催眠治疗不适用于精神病患者和严重抑郁症患者,但也有研究表明,这些患者其他治疗方法也不管用,催眠治疗可能是最后的“手锏”。
心理学的名称来源于希腊语,是一门研究人类及动物的行为与心理现象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包括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