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不同学派对催眠概念的解释,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
随着催眠研究的深入发展,人们对催眠(hypnosis)的了解也越来越多,而对于什么是催眠,不同的心理学派有各自不同的解释。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催眠是一种倒退现象,是对过去经历的体验,并将矛盾心理向催眠师投射,产生移情,催眠是潜意识的活动,催眠既易于回忆人在早年或社会文化中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心理创伤,又能通过催眠使力比多得到发泄,从而治愈疾病。
巴普洛夫为代表的生理心理学派认为催眠是一种条件刺激作用下的部分睡眠或半睡眠状态,是脑的选择性抑制,类似睡眠,给予一种单调重复的刺激,就会18在大脑皮层长生神经抑制点,这种纯生理学理论受到了人们的抨击,后人把生理学的概念与心理学的概念融合起来,认为催眠治疗的有效作用,是通过良性词的刺激,引起一系列生理变化,使机体功能得到调整与恢复。
哈特为代表的人际关系理论认为催眠是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中,被催眠者放弃了自主性,感到对催眠者指令有一种遵照履行的责任感,作为被催眠者应该配合催眠者。
心理结构理论认为,催眠的理论必须把生理上的因素、主观因素与其他各种因素联合起来,其结构包含两种不同的结构及动力心理学的结构,这种观点被认为是心理-神经生理-生物学的综合模式,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日本催眠大师藤本正雄认为催眠是一种观念的运作。
我国催眠专家马维祥认为催眠是一种特殊的意识活动状态。
不列颠简明百科全书中将催眠定义为:类似睡眠的状态,由人(催眠师)诱导进入,其暗示催眠对象立即接受。受催眠的个体似乎以一种自动的毫无判断力的方式做出响应,不顾催眠师的四周状态(如景象、声音)。即使是受催眠者的记忆和自觉状态都可以用暗示来修改,暗示的效果可能延伸(催眠后)到受催眠者其后的清醒活动。
心理学的名称来源于希腊语,是一门研究人类及动物的行为与心理现象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包括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