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催眠深度的判断方法,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
催眠深度是被试主观经历的催眠深浅度。在催眠的整个过程中催眠深度呈阶段性的变化。有研究者发展了测评催眠深度的定量方法。这些量表的前提假设是“催眠状态下深浅度有不同的维度,一个被试可以沿着这些逐渐加深的维度进入深度催眠状态。每个维度之间有实验相关,被试可以有意识的知觉到,并且无意识的对此做出反应”。
这项研究表明,被试可以用量表评估他们的催眠深度。虽然对于每个被试来说,催眠深度是在不断变化的,但平均催眠深度高,被试的催眠感受性也高。可以想见,这是由于被试瞬间的催眠深度受到对催眠指导语反应能力的影响。即如果被试能够对催眠指导语作出反应(如手臂僵直、幻觉),自然倾向于认为自己有较高的催眠深度。另一个由催眠深度预测催眠感受性的有效方法是研究第一次催眠深度自评分数和接下来对催眠引导语反应水平之间的相关。研究发现两者之间有中度相关(+0.56),说明催眠深度和感受性之间的确存在相关,不只是对同一对象的不同测评方法。催眠感受性是被试相对稳定的特质,催眠深度则是瞬间的主观感觉。
被试根据什么主观经验来判断他们的催眠深度?使用以下标准:
a对先前催眠感受性测试的反应程度21%
b困倦感20%。
c周围环境的模糊感14%
d身体意象的改变或身体知觉的改变12%
e放松11%
f反应的强迫感22%
感受性和深度之间的中度相关也说明被试有时候觉得进入深度催眠状态,但并不能对一些指导语做出反应,反之亦然。Luaernce & Ndaon(1986)认为把催眠深度作为一个简单的线性维度过于简单化。RonaldShor(1959,1962,1979)认为催眠深度有三个维度:
a入神深度,即注意的改变和失去现实知觉感
b自我信念深度即这种反应是非自愿的
c人际关系的深度(arhcaicinvolvemne),即对自己和催眠师之间相互关系的深度(心理治疗中的移情)。
另一个看法认为关于催眠深度的所有理论都是误解。社会心理理论的支持者认为催眠深度的评估分数并非主观经验的直接评估分数,而是信息加工的过程。被试力图根据指导语的内容,对催眠引导语和提问的问题进行加工判断。研究者研究了指导语内容对催眠效果的影响,发现经过催眠指导语说明的被试比只经过一般说明的被试(未说明是催眠)体验更深的催眠状态。也有研究表明,大多说高感受性的被试在选择描述他们的主观经历时,倾向于选择中度或深度催眠状态。因此,大多数高感受性的被试更容易区分催眠深度。
催眠深度与治疗紧密相关。一般来说,浅度中度催眠状态就可以起到很好的催眠治疗效果。在深度催眠状态下,来访者失去清醒的觉知,是一种“梦游状态”,有些疑难杂症也正是在深度催眠状态下得到缓解或解决的。
心理学的名称来源于希腊语,是一门研究人类及动物的行为与心理现象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包括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