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催眠意识状态的研究,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
自麦斯默以“动物磁场说”解释催眠现象开始,一直到布莱德以希腊神话睡神Hypnos之名将催眠命名为“hypnosis”的近一个世纪以来,人们都将催眠诱导的意识状态称为“恍惚(trance)”。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恍惚”这一概念与很多因素相关联,如最初人们认为催眠意味着一种迟疑不决的状态下的极端的恐惧;昏倒或晕厥的潜意识或无意识状态;存在于睡眠和清醒状态的中间态:昏晕;到近期的与外部世界的心理解离;沉浸、激越、出神等。社会认知理论对“恍惚”这个词赋以特殊的内涵:心境的提升。
Pekala利用意识条目的多维现象学的方法研究发现了恍惚的不同的特征:意识状态改变的一般特性和催眠的特殊表19现。以上是学者们从催眠过程中观察到的个体意识状态外在特征的相关描述。在功能机制上,许多临床心理学家认为催眠唤醒的意识状态为潜意识,认为催眠是通向潜意识的桥梁。弗洛伊德的意识分区理论认为,人的活动只有少部分是由意识控制的,其他大部分是由潜意识所主宰,并且是自动地运作,人却觉察不到。
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类所有无法满足的、受压抑的、消极负面的内容被意识拒绝后并没有消失掉而是隐藏在潜意识中,平时我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只有意识控制能力薄弱时,它才能被回忆起来,而催眠正是一种可以削弱甚至消除意识控制能力的方法。
艾瑞克森倡导的潜意识理论认为:催眠是实现意识转变的重要的方法,治疗得以成功的关键是来访者的意识过程被暂时搁置起来,以便潜意识过程产生有意义的转变性经验。很明显,艾瑞克森学派对无意识持有积极、肯定的态度,认为潜意识能够自动地、具有很强再生能力地起作用,而弗洛伊德和艾瑞克森理论的共同点都强调催眠能绕过个体的意识层面的阻抗,使个体进入潜意识状态。
心理学的名称来源于希腊语,是一门研究人类及动物的行为与心理现象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包括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