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催眠历史与广泛应用,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
催眠史源远流长,达数千年之久,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应用越来越广泛。中国古代医学典籍《黄帝内经》记载的“祝由”术被认为是典型的催眠,具有道家文化背景的静气功则是自催眠,而古希腊、古印度、古埃及均有睡庙(睡眠者殿堂)及诱导恍惚以治疗疾病的记载(James2002)。
作为一种平抑创伤、消除不确定感带来的焦虑的手段之一,催眠几乎与人类的宗教、文化一起发生和传承,是临床心理的基础与重要组成部分。精神医学发展的推动,精神疾病为“神灵附体”魔咒的打破都离不开催眠:墨斯麦(Meshmer)的通磁术揭示了症状形成过程中心理因素的重要作用;沙可从催眠现象中得到启发,发现神经症、歇斯底里症等都与催眠关系密切;“离解”(Dissoeiation)与“移情”(transferenee)理论亦离不开催眠,它们均是最早由法国心理学家Janct在长期的催眠实践中总结出来的(Haule1986);现代临床心理学理论基石之一的精神分析同样离不开催眠,弗洛伊德早年随沙可习练催眠术,受来访者进入催眠恍惚状态再清醒之后状态完全消失现象的启发,提出意识、潜意识理论,奠定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础。尽管弗洛伊德最终放弃了催眠,但整个精神分析的理论与实践,与催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精神分析的主要操作技术自由联想与催眠、尤其是“清醒催眠”亦异曲同工。
催眠孕育了现代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并与之协同发展进步。麻醉剂发明之前,JalnesEsdaile利用催眠镇痛作为麻醉方法,为500余名患者施行手术,结果不仅病人手术时的痛苦减轻了,术后的康复进程也快了。艾里克森(MiltonH.Erickson)进一步改造传统的催眠技术,他强调以来访者/被试为主体,强调来访者的积极体验与经历,其治疗观在诸多的层面与罗杰斯(CarlRogers)的“来访者中心”思想不谋而合,但较之Rogers的理论更关注焦点集中,更强调积极的经历与体验,大大地缩短了疗程,开创了短程疗法之先河。
现今,催眠已成为临市自理学中极为重要的咨询与治疗手段。单独或联合其它的心理治疗手段,可以缓解诸多身心症状,并且荟萃分析表明,如果联用催眠,可以大幅度地提高认知行为疗法及精神分析疗法的疗效。如果单用一般的安慰,疗效约70%,单用精神分析疗法,疗效约75%,单用认知行为疗法,有效率约为85%,但联用催眠疗华乐邓枪又.学厚士.李世居戈催眠冲突管理研究法,则有效率显著提高,分别可达95%及99.5%。
实际上,催眠的应用不仅仅限于临床心理学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它已突破了“心理治疗”的概念,广泛应用于司法侦察、商业(包括培训、广告、推销甚至于市场调研)、教育、体育训练等等领域。甚至于认知心理学家也开始将催眠作为工具,研究认知活动的脑机制。
心理学的名称来源于希腊语,是一门研究人类及动物的行为与心理现象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包括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