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麻醉研究的相关理论

最新催眠麻醉研究的相关理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

社会认知观点认为,催眠状态下麻醉是一种策略性的社会反应,即被试使用一定的认知策略如注意分离来逃离疼痛刺激。如果催眠引导不能产生任何变动的意识状态或特殊过程(如分离体验),也就没有必要通过先前的催眠引导进入降低疼痛的麻醉状态。Spanos,Radkte一Bodorik,etal(1979)a试图通过一定的实验设计区分催眠引导和麻醉暗示的作用,结果说明经过麻醉暗示的高感受性患者疼痛有明显降低(AC,)经过催眠导入和未经催眠导入的差别并不大。挤个结果令人吃惊:催眠感受性不同存在影响,但催眠导入与否竟不存在影响。这说明对催眠引导的个体反应差异不仅包括进入入神或分离状态的能力,而且包括其他方面。

Higlard(1977)认为麻醉暗示的起效过程包括两个方面:

A.非催眠因素,如注意分散、放松,紧张感降低(该因素对高低感受性的被试都有效,并且不需要先前的催眠引导)

B.催眠因素,仅对高感受性的被试发挥作用,在催眠状态下产生分离或类似麻醉的状态。Hilgard认为非催眠因素自身就可以使疼痛降低大约20%。但只有那些能利用催眠因素的被试才能使痛觉大幅度下降。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催眠麻醉由一定的认知策略产生,被试将他们的注意力从疼痛刺激中分离,并且确信注意分离策略能够发挥作用。高感受性的被试之所以能够更有效的利用麻醉暗示(无论清醒或催眠状态下)是因为他们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暗示的意象上,如“你的手臂越来越麻木、僵硬,就象一块木头。”一个注意分离观点的假说认为除暗示以外的其他注意分离方法也能够有效的减轻疼痛,至少对高感受性的被试能够发挥作用。几项研究表明暗示以外的其他分离方法的确有效。Spnaosetal(1984)的实验表明高感受性的被试在催眠麻醉和分心工作中疼痛降低幅度相似,但对于低感受性的被试只有分心工作是起效的。另外,Venturino & Borwn(1984)实验也得出相似的结论,他们所采用外在分心工作是听一串单词并立即复述。

这些实验中高低感受性被试的差异说明高感受性被试更善于使用想象策略从疼痛中分离,但低感受性被试在参与外在分心工作时能够和高感受性被试一样有效的减轻疼痛。该解释与“催眠感受性受想象能力的影响”看法相一致。另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只有高感受性被试知道如何有效的使用内在言语暗示达到分心的效果。而外在分心工作因其不需要专业解释,高低感受性被试都可以使用。

分心假设和spnaos对催眠现象的社会认知解释相一致,即被试使用有效的认知策略迎合实验情境的需要。外在没有给予分心工作或暗示时,被试即改变他们的疼痛应对策略。几项研究表明非催眠状态下疼痛应对策略也能发挥作用。但是Spnaos对催眠状态下麻醉的解释也遭到了质疑。Bbare:(1969)认为Spnaos使用相似的逻辑得出不同方法产生类似的疼痛减轻,并且这些方法都使用相同的认知过程,效率并不高(Sheehna&Perry1976)。催眠麻醉是否包括一些特殊过程,至少对于一些高感受性被试仍旧值得争议。

Psnaos对特殊过程理论进行批判,对Higlard的隐秘观察者效应自然也表示质疑。他认为隐秘观察者报告如同其他催眠报告一样只是被试力图成为“好被试”,按照对催眠师引导语的理解来反应。

为了支持他的理论,Spnaos做了两个实验证明被试的内在痛觉报告可能比外在痛觉报告高或者低,这决定于隐秘观察者暗示的方法。Spnaos&Huetti认为实验结果表明隐秘观察者不过是实验情境创造的效应:被试的内在疼痛报告与隐秘观察者的暗示相符合。另外,他们的反应并不只是心甘情愿的说谎。被试不但希望自己在外显反应上成为“好的被试”,也希望有催眠师暗示的主观经历,他们改变认知策略以拥有这些经历,使自己的注意力转向疼痛刺激或从疼痛刺激中转移,按照实验暗示的需求感受到或多或少的疼痛刺激。

总之,Spnaos和他的研究小组激起了对隐蔽观察者效应的广泛争论。Spnaos的研究结果冲击了意识分离理论。Iliglard的隐蔽观察者效应可能只是在特殊情境下被试对催眠指令的反应。意识分离理论需要更为精细的研究,必须考虑可能产生影响的边缘条件,如被试先前的信念和期望、实验需求等。Spnaos和其他研究者的实验确信社会心理因素对催眠状态下行为有极大的影响,但深度催眠状态下主观经验的改变也说明不同寻常的过程存在。

 

心理学的名称来源于希腊语,是一门研究人类及动物的行为与心理现象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包括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