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催眠认知模型理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
认知模型理论关注催眠状态下意志经验的显著变化,这是理解催眠实质的关键。所谓意志经验的变化是指被催眠者按照催眠师的暗示行动,他的主观体验是动作如同由一个非被催眠者意愿的外力作用一样,是自发产生的。例如:若暗示语是“你的手臂僵直,象根铁棍。”,那么经典的暗示效果是:你的手臂果真自动僵硬起来,而不是你有意使之僵硬。有关意志经验的理论比较多,有社会认知理论、分裂经验理论、分裂控制理论以及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意志一非意志模型和双重系统模型。1 社会认知理论
Woody和Sadler认为催眠状态下被催眠者简单的寻找各种环境线索来证明自己的催眠行为是非意志的(novoltiion),即催眠暗示的效果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
2 分离经验理论
Hilgard和Kihisrtom将催眠概念化为信息处理过程,催眠感受性高的人动作产生的意识根源可能未被觉察到,没有意识到有关其行为的自我中介性质的重要信息。催眠行为实际被有意识的执行,但行为产生的意识根源被阻塞在被催眠者的知觉以外。也就是说,一个由内因产生的经验被误认为由外因引起。Hilgadr(1977)注意到催眠现象(尤其是催眠状态下麻醉和催眠状态下遗忘)和歇斯底里症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分离理论能够解释催眠现象,很重要的一个证据是歇斯底里症患者通常都是高感受性的,催眠对他们都能发挥作用(Fraknel1976)。Higldar将他的理论称为意识分离理论,强调潜意识过程和意识过程的相关,并且他的理论是简历在新认知心理理论基础上,并非传统的学习分离理论。Hilgard认为人的心理是由半独立的专业化认知结构和子系统构成,受中枢控制系统的监督。中枢控制系统也可称为意识,具有两个功能:一是执行功能,为完成短期或长期目标,分析计划并采取行动;二是监督功能,具有选择性注意功能,在周围环境中寻求对目标有用的信息,对涉及个人安全的环境或身体信号保持警戒。执行系统能够激活各种专业化的控制心理过程的子系统,如记忆、信念、习惯、技能以及适合不同情境的准则。子系统很大程度上能够控制自身的刺激反应。在技巧或习惯熟练之后,子系统一次激活就能以自动化的方式运作,很少或几乎没有意识过程的参与,即不能意识到执行系统的运作。
Hilgadr认为催眠即不同的心理系统暂时性的分离过程。催眠引导过程不同,或者执行与监督系统之间产生分离,分别运作,或者子系统独立于执行系统运作。例如催眠状态下麻醉的产生是由于疼痛知觉系统与意识监控系统之间的分离;而催眠状态下遗忘是由于记忆系统与执行系统之间的分离;催眠状态下幻觉则是由于表象生成系统与现实判断系统之间的分离。
意识分离理论强调思维和行动控制的改变,而非意识经验的改变。Hilgard(1979)认为意识经验的变化只有在极深度催眠的被试身上发生。在研究者和临床工作者通常采用的催眠深度下,控制状态的改变可能发生,但主观经验的深度改变并不常见。
3 分裂控制理论
Bowers(1992)认为催眠会改变行为的基本控制,不仅改变自我觉知。在催眠状态下低级控制与高级控制之间变得非常独立,行为的低级控制未被高级执行控制所支配,使得催眠师的暗示可以直接激活催眠反应。
4 双重系统控制模型
Nomrna和Shalliec(1986)等人假设两个相互补充的系统作为行为发生和控制的中介,低级系统称为“竞争程序”(coninetion seheduling),用于贯彻行为;高级控制系统为“监察注意系统”(supevrisory attneotin alysestm),通过对低级控制系统的调节来处理行为,具有监督功能。若监察系统监督但不调节竞争程序,行为则倾向于被看作与意志有关的模棱两可的行为。Wodey和Sdaler以双重系统模型为基础,用一个大的理论框架即意志一非意志行为模型来整合这些理论。认知模型理论由催眠无意识经验入手从认知系统和归因模式等方面进行解释,尤其是两个分裂理论暗示了额口卜功能的重要作用,有赖于精神病理学方面的研究支持。
心理学的名称来源于希腊语,是一门研究人类及动物的行为与心理现象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包括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