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催眠也许并不适合你,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
尽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理论能圆满地解释所有的催眠现象,并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可和接受,但尹文刚认为,科学还无法解释的现象不代表没有任何价值,催眠并不是巫术,关键在于心理咨询师如何正确地利用它。
张东告诉记者,催眠的暗示性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选择性非常强。“容易接受暗示的个性可以帮助受试者更快进入催眠状态,对于催眠师的信任度也更高,效果就可能更好。”
一般认为,青年人比老人和小孩易受催眠,女性比男性易受催眠,想象力丰富、理解力强的人易受催眠,但这些说法并未得到完全证实。张东透露,在临床上,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群能进入相对理想的催眠状态。
当然,催眠术也有一些相对适用的范围,比如癔病、疑病症、恐怖症等心因性的精神障碍,通过催眠来抑制那些过度兴奋的负面记忆,让它们慢慢脱敏、淡化。还有一些轻度的焦虑症、神经衰弱等,通过催眠,营造一个非常安全舒适的环境,让受试者的身心都得到放松,积压的情绪得到释放。
“需要注意的是,严重的精神分裂症、脑器质性精神病等不能通过催眠暗示来纠正,因为催眠可能使之出现不可控的后果。”张东特别指出。
此外,在林晓看来,对于催眠师而言,选择哪种方法也会对催眠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她表示,传统的催眠方式是统一标准的,并且强调催眠师的权威性和操控性,往往用直接和强硬的方式进行催眠,没有顾及每个受试者的特点。而最佳的催眠方式是讲究催眠师与受试者之间的配合,强调两者在良好沟通的前提下,形成相互信任的关系,催眠的过程也没有特定的步骤,而是根据不同的受试者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适时调整策略。
“尽管,催眠业内人士认为,人在催眠状态下,自我防御机制依然存在,一旦被非法利用,要求作出有害于自己的举动时,人们也会作出拒绝。但是,学界依然担忧,在催眠过程中,这种防御机制会大大降低。”因此,尹文刚强调,对于老百姓而言,尝试催眠必须经由专业人士指导。
心理学的名称来源于希腊语,是一门研究人类及动物的行为与心理现象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包括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