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因素影响对催眠的态度

最新社会文化因素影响对催眠的态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

催眠与宗教活动等相关明显.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催眠与宗教、祭祀活动有共同的起源,均与对外界不确定性及威胁的恐惧直接相关(Figley2002),因此宗教信仰与社会意识形态将影响人们对催眠的信念与态度,从而间接地影响催眠冲突的发生。

宗教信仰给人以灵魂的支持与归属感,多数情况下,有宗教信仰、持有灵性观念的人,更容易接受催眠,只要催眠指导语与宗教教义不冲突,则发生催眠冲突的可能性相对会更少;但是也有少数的宗教教义认为意志的松懈将会导致恶魔的入侵,因而禁止接受催眠,对这样的信徒而言,催眠反而意味着威胁与不确定,自然遇到更大的冲突,应当调整其催眠策略。而否认灵性观念,持理性、无神论观念的人群较难接受催眠。无神论者常常给催眠赋予愚昧与懦弱的含义,拒绝承认催眠,更不要说是接受催眠了。

在中国,上世纪二十年代催眠已经传入我国,到四五十年代已有较大的发展,但是新中国成立后,有关催眠的活动全面停止,直到90年代初期,才开始出现少量介绍催眠的书籍;不过如果将催眠赋予科学含义,则情形完全相反。前苏联认为催眠不过是巴甫洛夫神经反射理论的延伸与应用,因此尽管其意识形态与新中国接近,但与新中国催眠活动完全停滞相比,前苏联的催眠学术活动与研究成果相当丰硕。

 

心理学的名称来源于希腊语,是一门研究人类及动物的行为与心理现象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包括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