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冲突的临床研究

最新催眠冲突的临床研究,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

在实验心理学家围绕反应时延长/和(或)缩短现象研究的同时,有关催眠冲突现象的临床研究也同时展开,并并呈现一定的阶段性特点。上世纪50年代以前,相关研究多集中在有关冲突、反社会现象的描述上,50年代以后的研究则开始针对于其本质上,oakley将这些研究可以归结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催眠冲突为突破口,探讨催眠的本质;另一大类则是以肯定催眠冲突的前提下,将催眠冲突作为工具,以研究有关心理学,包括认知心理、社会心理、临床心理学的现象。临床催眠冲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反社会与攻击性行为、非意志体验与行为、以催眠为工具对动力学中潜抑机制的研究。

在20世纪40年代起,一批催眠心理学家就催眠能否诱导来访者(被试)攻击与反社会行为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以艾里克森为代表的一派学者认为催眠不可能诱导攻击与反社会行为,而以Brenlnan、Wins、Rowland为代表的学者则极力肯定催眠完全可诱导来访者实施这类行为。双方均设计了大量的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但均未能说服对方。

在非意志行为与体验方面,临床催眠学家肯定非意志体验与行为是催眠的一大特点。一方面有关非意志体验与行为文献记载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而详实,另一方面,受术者关于非意志体验的描述离奇而令人印象深刻,似乎自己的感知觉、行为、意识、记忆均不受自己控制,而完全跟随催眠师的指导语。指导语暗示两手掌相吸,则两手间的距离可能真的逐渐缩小;指导语暗示彻底放松,则可能放松得连手、脚挪动的力气也没有;指导语暗示身体僵硬,则连“人桥”这样常规情境下难以完成的动作也可以出现;指导语暗示遗忘,则似乎全然记不住催眠中所发生的一切。也就是说,催眠条件下的体验与行为与来访者/被试通常情境下的经验不完全一致,甚至完全相反,因此冲突是指导语所固有的(BartisandZamansky1990)。不过临床催眠学家们并未将非意志体验与行为视作超自然的力量,而是在“社会影响”的视角下来看待催眠的非意志体验与行为,他们发现,如果催眠暗示语与来访者/被试业已形成的观念与预期相违背时,就会违背暗示语,也可能会参考社会期望,“折衷”反应。

在心理动力学研究方面,临床心理学家们在催眠状态下虚拟若干场景,通过直接的后催眠暗示植入后催眠冲突,或者呈现“记忆错构”(即将部分真实的信息与杜撰的情节揉合在一起形成的故事)等方法,诱导来访者的冲突反应。结果均能成功诱导来访者(被试)的冲突反应,产生相应的症状,并且症状的形成与来访者(被试)对冲突的压抑能力相关,压抑能力越强,冲突越小,症状越小。证实症状产生的“压抑”机制。

与此同时,临床催眠学家们也逐渐重视对催眠冲突的管理。催眠实践的早期,催眠的形式主要是传统式催眠,即在深催眠状态下直接给出指令,以诱导预期的认知与行为改变。此时催眠冲突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指导语是直接的、指令的,传统的催眠也就被称为权威式催眠,部分学者译作独裁式催眠(Gilligan2007));之后,艾里克森提出随意式催眠,突出地强调催眠过程中的和谐催眠关系。与实验催眠学家们不同,艾里克森并不主张“感受性”说,相反,在他看来,没有取得好的催眠效果,是因为催眠师没有处理好催眠关系,没有处理好来自于来访者的“阻抗”。催眠冲突管理技术开始在临床操作中突出出来。其后Grinder&Bandier系统总结艾里克森的学术与经验,在此基础上结合语言学理论与技术,形成的NLP理论,就含有相当部分的催眠冲突管理技术。

 

心理学的名称来源于希腊语,是一门研究人类及动物的行为与心理现象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包括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