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催眠实验中的特定冲突,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
1977年希尔嘉德提出“隐蔽观察者”概念,隐喻在催眠过程中,一观察者站在屏风后观看舞台中央的表演。隐蔽观察者相当于催眠条件下的无意识,是由“遗忘屏障”分开的意识监控功能分区之一。一般情境下,“隐蔽观察者”不被来访者/被试意识所觉察,但可由特定指导语诱导出(比如,对处于“失聪”催眠态的被试暗示,“你的某些部分还能听到我的声音,确实这样的话,请伸出食指”等)。由于诱导“隐蔽观察者”现象的指导语本身就存在着冲突,研究不同被试的隐蔽观察者响应比率,也是研究催眠冲突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催眠镇痛实验中往往会出现“隐蔽观察者”现象。尽管相当部分被试会达到预期镇痛效果,但是他们“隐蔽的部分”会报告“感到痛”。希尔嘉德发现,75%的低感受性被试显示出有“隐蔽观察者”,而高感受性被试则仅有50%不到。而随后,Nogardy及Meeonkey等修改隐蔽观察者指导语,将社会依从线索最小化,结果显示,在低水平的社会要求线索情形下,约有23%的高感受性报告有“隐蔽观察者”,而低感受性被试则无人报告有“隐蔽观察者”。
进一步研究显示,调整指导语中与“隐蔽观察者”相关的线索,将影响到被试报告的“隐蔽观察者”数量甚至性质。如果暗示明确、反应要求高,真正被催眠者及假冒者报告的隐蔽观察者比率均高(Spanos,Gwynnctal.);而中等反应要求下,假冒者可能会报告出更高比率的隐蔽观察者(Hilgard,Hilgardctal.1978)。而在指导语微妙、两可的情况下,假冒者汇报的隐蔽观察者比率则显著低于真正被催眠者。这可能与被试对催眠师的期望、意图解读有关。
质疑催眠与催眠突破在有人质疑的情况下,(例如,要求被试诚实,用“测谎仪”当来检验催眠失忆者的诚实),发现多数人能够保持指导语的催眠反应,只要他们认为这些反应在催眠情形下是合适的。但也有部分人面对质疑,会对抗指导语,或根据现实状况而推翻他们的催眠反应。
心理学的名称来源于希腊语,是一门研究人类及动物的行为与心理现象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包括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