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催眠冲突现象,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
所谓催眠冲突,指来访者/被试所感知的暗示与催眠师呈现的暗示及预期不一致,因而产生不协调的体验。催眠冲突常常阻碍催眠诱导的进行,也会影响催眠治疗效果。
与催眠冲突(。onfliet)概念相近的,还有一个“违背”(counter)概念(Sheehan1971)。当催眠暗示与来访者对事物的既有看法不一致时,来访者可能会违背暗示,也可能会违背既有看法,而形成冲突。
论述催眠冲突,必须提到的另一个概念是阻抗。临床上二者大体相同,但总体上二者仍存在着一些细微的差别。
阻抗概念源于精神分析,指所有阻碍分析进程的因素,后来这一概念又拓展到所有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领域。所有阻碍来访者康复的因素,都被称之为阻抗。
弗洛伊德早期认为阻抗主要来源于自我的内部冲突。当时他将阻抗主要区分为“潜抑阻抗”和“移情阻抗”。其中,潜抑阻抗被认为是病人所固有的心理结构,是潜意识“意识到”痛苦的记忆与危险的冲动所形成的、一直存在的内部力量,与治疗目标相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与认识的深入,弗洛伊德逐渐认识到,对自我的威胁不仅来自于本我,也来自超我和外部世界。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弗洛伊德修正了其“性冲动”学说。焦虑被理解为威胁自我的信号,而不仅是被压抑了的性冲动,这种威胁的信号促进了自我的防御,这种自我防御在分析的情境之下,就表现为阻抗,进一步地,弗洛伊德将阻抗衍伸为五大来源,即潜抑阻抗、移情阻抗、继发获益性阻抗、本我阻抗和超我阻抗。
在临床催眠中,催眠冲突大体相当于阻抗。精神分析最强调潜抑阻抗,而催眠冲突的实质也是意识与潜意识间的冲突;精神分析强调移情阻抗的分析,而催眠同样有催眠师的选择及对催眠依赖的问题;阻抗会阻碍来访者康复,而催眠冲突也会阻碍来访者体验催眠,进而阻碍来访者的康复。
但二者之间也存在着一些细微的差别。
一方面,对于潜意识理解的变迁,决定了催眠冲突与阻抗之间存在着差异。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不同,催眠的潜意识更多受内化了的经验、信念及自身的经验与经历的影响,而不再是具有破坏性的驱力。阻抗分析更多地强调“压抑”强调童年创伤;而催眠冲突管理更多地关注认知的弹性与适应性,侧重于认知、尤其是社会认知学派理论大量出现后更是如此。
另一方面,与心理咨询、心理干预局限于临床不同,作为一种工具,催眠广泛地出现于实验室中,形成独立的实验催眠分支。实验室中由催眠师有意设定的催眠冲突是精神分析乃至整个心理咨询领域中所不曾有的。
心理学的名称来源于希腊语,是一门研究人类及动物的行为与心理现象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包括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