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治疗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的作用

最新催眠治疗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的作用,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

催眠治疗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残留幻听的抑制作用精神分裂症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精神病,许多患者经过系统治疗,症状好转,但部分患者仍然存在残留症状,而常见的幻觉症状对患者的生活素质,病情稳定造成直接的负面影响,单纯药物治疗尚难根本解决? 。我院近年来采用催眠疗法,在患者进入催眠状态后,对其存在的幻觉症状实施反复暗示,对于消除残留幻听有明显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症康复期幻听患者12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催眠辅助治疗组)和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组)各63例,以上患者均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经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分<30分,且幻听症状明显,持续时间超过2周。观察组63例患者中男38例,女25例;年龄18~62岁,平均33.5岁;病程1年~7年,平均4.3年。对照组63例患者中男39例,女24例;年龄20~61岁,平均34.1岁;病程1年~8年,平均4.5年。两组患者从性别、年龄、病程等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维思通3~5 mg/d口服,观察组在给予药物治疗基础上采用催眠治疗,具体方法如下:地点选择安静、昏暗的房间内,瞩患者平静而舒服地坐在安乐椅或躺在床上,开始后首先让患者自然呼吸、全身肌肉放松,数分钟后患者情绪稳定后医生开始进行单调的语言暗示,在患者进入催眠状态后,医生根据患者经常出现的幻听症状进行暗示消除,把患者遗忘的、处于无意识中的心理状态和幻听内容召回到意识中来。每次进行催眠30-60 min,每周进行3~4次。两组患者治疗周期均为3个月。

1.3 疗效评价标准治疗前后分别与两组患者进行心理谈话,了解患者的幻听感觉程度,并通过医生对患者思维、行为的观察综合评价患者的幻听水平。治愈:患者自述幻听症状完全消失,思维敏捷、行动正常;显效:患者自述幻听症状明显好转,思维敏捷、行动正常;有效:患者自述幻听症状次数减少、时间缩短,思维、行动基本正常;无效:患者自述幻听无改善甚至加重,思维、行动不正常。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进行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治愈41例,显效15例,总有效率为88.9%;对照组治愈25例,显效14例,总有效率为61.9%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幻听属于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常见的临床表现,在发病初期最为常见,多数患者通过系统的药物治疗后幻听症状逐渐消失、精神恢复正常,而少数患者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期仍然会存留部分幻听症状,患者时常听到外界实际不存在的说话、哭笑、歌声等。临床上单纯使用药物进行治疗效果不甚理想,且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较多。催眠与暗示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作为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见效快、需要时间较短、所需条件简单、患者容易接受等。由于在催眠状态下,患者处于高度受暗示的状态之下,虽然其对外界刺激一般不起反应,但对施术者的一切言行非常敏感。催眠治疗就是利用这一特点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潜意识进行幻听感觉的挖掘和消除,施术者在患者催眠状态下给予有目的性的积极的暗示,使患者的大脑中建立新的兴奋中心,使被压抑的情感及潜意识情结得到释放,从而逐渐清除幻听的意识根源,改善患者的幻听症状。文中观察组患者采用药物联合催眠疗法治疗康复期残留幻听症状,与对照组单纯使用药物疗法患者相比,观察组治愈41例,显效15例,总有效率为88.9% ;对照组治愈25例,显效14例,总有效率为61.9%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可见,催眠治疗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幻听患者具有提高药物治疗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心理学的名称来源于希腊语,是一门研究人类及动物的行为与心理现象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包括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