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催眠后遗忘的理论解释,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
虽然不象年龄倒退那样不可思议,也不似催眠麻醉那样实用,催眠后遗忘也许是最有理论价值的催眠现象Hilgard)把催眠遗忘看作分离理论的“元案例”(PrototPyeCase)。并且催眠后遗忘中的再回忆问题与清醒状态下的功能性遗忘和唤醒障碍等问题相关。因此了解催眠后遗忘对催眠机制本身非常重要,也有助于催眠以外的其他领域发展。
关于催眠后遗忘,我们唯一确信的是被遗忘的信息并没有真正从记忆中消失。根据Higlard(1977)的意识分离理论,失忆暗示使意识和记忆系统之间形成了暂时性的分离(对于高感受性被试)。于是,记忆唤醒的意识控制过程不能进入被遗忘的记忆信息中,被试力图回忆,但不能唤醒那些记忆。根据PSnaos的社会心理理论,催眠后遗忘不是不能够回忆信息,而是为了满足实验情境要求产生的自愿的反应策略。有两种反应策略:自愿不报告—假装失忆(D)以及自愿不回忆(c)。通过不主动回忆信息和故意将注意力转移被试回忆失败。Spnaos(1986;aCoe1978)认为故意不回忆是最常用的策略。通过主动避免回忆,被试能够满足暗示的要求,扮演好被试的角色,保持“好被试”的形象。Kihisrtometal(1980)认为如果遗忘是自愿的,通过先前安排好的回忆线索就可能打破遗忘,恢复记忆。其他实验试图让被试不通过回忆暗示打破遗忘,部分取得成功。例如,一些被试在观看催眠过程的录像带之后打破了遗忘。Howard &eoe(1980)发现先前产生催眠后遗忘的被试如果认为他们被“谎言监控机制”(Lie-detecotr)引导在下一次实验中就会打破遗忘。特殊过程理论支持者认为在所有的打破遗忘实验中,一些高感受性的被试不能打破遗忘,对他们来说遗忘一定是非自愿的反应。spnaos(1986)却认为即使不能打破遗忘的被试也并非经历真正的非意志性遗忘,而是他们把这种情境归因为持续性遗忘。因此他们始终避免回忆或报告信息以扮演“好被试”的角色。一些被试需要更多的服从引导以确认在事先安排好的再回忆暗示之前实验者的确需要他们报告遗忘的信息。Coe & Sluis(1989)对20个被试进行实验,其中有一个(意志或非意志性遗忘)经过足够的压力情境(如实报告指令引导,谎言发现者实验,催眠情境回放等)成功的打破遗忘,唤醒回忆。
spanos设计了通过隐秘观察者打破遗忘的过程。在该实验中,被试推论通过“隐秘观察者”部分打破催眠遗忘是和好被试角色相符合的。
Laza发现通过记忆唤醒暗示或礼貌的询问催眠过程可以打破催眠后遗忘。这些暗示的短语或询问的问题可以由催眠师在实验情境中给出,也可以由其他人在实验结束后的不同情境中给出。Lazar由此总结一旦被试认为他们被容许能够唤醒记忆,即可打破原先的催眠后遗忘。
以上实验更多的给社会认知理论提供了实验证据。
催眠后遗忘采用自由唤醒的过程,被试以他们自己选择的顺序报告项目。几项研究表明当记忆丧失的被试回忆几个项目时,与记忆未丧失的被试相比他们所回忆的项目结构被破坏了。回忆项目结构图的破坏在一系列实验中都有所表现,如有关情绪的单词分类混乱和随机序列的项目混乱。催眠后遗忘中被试记忆结构被破坏可能是由于被试故意从回忆工作中分心导致,这是一种满足实验要求的认知策略。
心理学的名称来源于希腊语,是一门研究人类及动物的行为与心理现象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包括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