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过分夸大技术可能影响催眠疗效,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
作为一种沟通形式,催眠不仅强调个体的躯体—无意识的沟通,也强调人际的无意识沟通,整个催眠过程强调的是无意识的过程。这一“无意识”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的“无意识”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它不是莽撞的、带有破坏性的驱力,而仅是非理性的、非优势脑的自动加工过程,似乎与现代心理学的“内隐”概念更接近。更强调的是经验(此时此地)的合理性。
同时作为沟通过程,催眠强调来访者/被试的主体地位,催眠师一方面应当识别、读懂来访者细微的身体线索,并适时调整催眠策略,而不能仅停留于语言模式及语义双关等技术;另一方面,催眠师还应当留给来访者更大的自我探索的空间,而不是将理论的、概念性的东西以“指令”的方式强加给他们。过度强调技术往往会忽略来访者自身条件的多样性,容易对来访者反馈信息作单方面解释,使治疗失去弹性,使治疗陷于失败的危险,甚至闹出笑话。吉利根曾仔细地观察一位处于深催眠的来访者,只见他不时地张嘴,并且嘴角、颜面潮红,于是吉利根问题道:“你愿不愿意说说那个吻在真实情况里到底有多棒?”谁知来访者道:“什么吻呀?我只是感到香肠的味道棒极了。”原来来访者正体验着吃热辣香肠,“烫”得嘴都“红”了!吉利根检讨道,闹出这样的笑话,即太过于相信自己的经验与技术,而忽视了来访者自身。
另外,过度地强调技术,也会导致催眠师突出理性过程而忽视意识--潜意识沟通,结果整个的催眠过程中,催眠师不断地评判来自于来访者/被试的信息,并且不断地检索有关心理病理知识及有关的心理治疗技术等信息,从而大大地消耗有限的信息加工资源,割裂了催眠师的意识--意识沟通,自然也会严重影响催眠师与来访者的无意识沟通,引发催眠冲突,影响催眠疗效。
心理学的名称来源于希腊语,是一门研究人类及动物的行为与心理现象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包括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