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冲突观的变迁

最新催眠冲突观的变迁,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

对催眠冲突的认识与理解,随催眠学说乃至整个心理学的发展而呈现几个阶段发展。总体来说,催眠冲突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资源竞争到复杂的社会认知的逐步发展过程。

1早期“无冲突”阶段

最早催眠被看作是“神灵”现象,催眠是“神”或者“通神者”超自然力量,接近的还有受术者只能接受催眠,毫无“冲突”、“违背”可言;与对人施与的“神灵”论“能量论”,麦斯墨的“磁通论”功的状,“元气说”则是东方能量论的典型代表。是西方能量论的典型代表,中国气“磁通论”认为,人之所以出现症是因为磁场被禁锢于人的体内得不到流通,通过催眠、铁棒等导引,人体磁场与外界磁场相互交通,则症状自然消失。催眠过程是这些能量的流动过程,不存在意志的冲突与违背现象;“元气说”以中医之经络、元气学说为基础,较之“磁通论”更复杂,主要认为元气是构成生命的基本元素,元气按照一定的形式、规律在经络中循环不息,则生命健康,否则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症状,通过外气的发放(他人催眠)或内气修炼(自我催眠)使运行失畅的元气重新恢复到通畅的状态即可治愈疾病,整个过程亦是能量的再分布,无意志、体验的冲突与违背问题。

比埃尔.让提出的“旧离解理论”是早期另一个催眠理论。该理论认为,催眠将意识离解成“体验自我”与“观察自我”两个独立系统,并且在催眠师的指令下,意识可以自由地在不同系统间切换,来访者/被试直接受到催眠师的控制,亦不存在催眠冲突。

2新离解理论阶段

1933年Hull研究发现,在催眠条件下被试作认知任务的反应时较清醒条件华庆顺范丈笋麒全学夕老戈催眠冲突管理研究下明显延长(Hull1933),即是说被试的信息加工较清醒状态下多出若干过程,被试的感知与体验与催眠暗示之间存在着差异性。Hull的试验宣告旧的离解理论失败,正式提出催眠冲突的概念。为吸取当时心理学的新成果,学者们在原有的离解理论基础上发展出新的离解理论,包括希尔嘉德(Hilgard)的神经离解理论困)及鲍尔(Bower)的离解控制理论。神经离解理论引入认知心理学之注意理论,假设在催眠状态下,大脑功能离解成监控部分与操作部分等两个部分,这两个功能部分又进一步离解成若干纵行系统,彼此相互独立。要保持大脑功能离解形成两个或多个部分,同时保持多个“意识流”(conseiousnessstream),必须先在脑内建立“遗忘屏障”(amnesicbarrier),这是进入催眠状态的前提。“遗忘屏障”的建立,必然花费注意资源,从而延长了反应时。

神经离解理论解释了Hull实验中反应时延长的现象,且与既往的离解理论并不冲突,如果离解活动要求的注意资源很少,则难以观察到干扰。因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神经离解理论占据着催眠理论的主导地位。不过,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除了类似于Hull实验中出现的反应时延长的情况,在某些情况下,催眠也可以使得反应时缩短—这样,Hilgard的神经离解理论就显得无能为力了。到上世纪90年代鲍尔的离解控制理论应运而生。离解控制理论认为,以较少发生的催眠遗忘(不足1/5)作为催眠的前提条件,是不足信的。离解控制理论保持了“离解”的核心,仍然假定意识离解成若干独立系统,但摒弃了神经离解理论的“注意分散”及“遗忘屏障”,认为催眠师的指导语直接激发来访者(被试)采用不同的认知策略。反应时的延长或者缩短直接反映认知策略的不同:主动认知策略会全面检索所感知的信息,并与催眠指导语所暗示信息一一匹配,所花费的时间就长;采取被动的认知策略,即“启发式”检索指导语相关信息,一旦检出,即终止检索,节省了大量的认知资源,因而反应时会缩短。因而离解控制理论可以解释催眠态下进行某些信息加工所需的反应时较常态下缩短。新离解理论较既有理论有进一步的发展,解释了一些现象。但不论是神经离解理论也好,神经控制理论也好,均基于生物的、个体的认知理论。忽视了社会学因素的影响,则是他们致命的缺点。

3 社会-认知取向理论阶段

随着认知心理学、尤其是内隐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催眠领域出现一些新的理论。这些理论吸取认知心理学、内隐理论以及社会心理学的营养,提出若干催眠理论模型(参见综述(儿rschandLynn.1998))。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催眠反应主要是被试在催眠状态下遵行社会线索的结果。尽管也有部分学者从角色扮演的角度推测,被试自居于催眠师所期望的角色,会摒弃与角色相冲突的信息,不会产生催眠冲突,但大多数的学者认为,催眠现象是催眠指导语引发了被试“准备好了的”反应(内隐的记忆),将文化背景、生活经历、受教育程度、人格特质等各因素引入到对催眠冲突的解释中。

到上世纪70年代开始,涌现诸多社会认知取向的催眠理论,包括巴伯的转换范型说、萨宾的的角色扮演说、斯班诺斯的策略行动学说、瓦格斯塔夫的遵从与信任学说等。

(1)转换范型说与希尔嘉德、鲍尔等不同,巴伯(Barber)否认催眠是一种独立的、特殊的状态,他认为:与普通的社会情境一样,被试具有完成任务的积极态度、动机与愿望,使得他们能够遵照暗示进行生动的想象,同时排除与此无关或者矛盾的思想。为证实这一观念,他设计了大量的“任务动机指令”,接受任“务动机指令”的被试非常明确而积极地按照某种特殊的方式完成行动。

(2)角色扮演说角色扮演学说是由萨宾(sabin)于1970年代提出并详细论述的,他援引社会心理学的观点,认为每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都会扮演一定的角色,以适应不同的社会环境。催眠不过是这样的一种社会环境,如同在其他社会情境一样,人们也可以扮演“催眠师”与“被催眠者”的角色。并且正是由于自己进入这一角色,被试总会相信自己的催眠体验是真实的。

(3)策略行动学说斯班诺斯(Spanos)认为,大多数社会行为都可以看作是有目的的、随意的,催眠行为看似不随意,那是被试将其说成是不随意的,实际上包括催眠后的高敏状态、隐蔽观察者现象等,都是被试采取“策略行动”的结果。在他看来,人们被催眠的能力似乎取决于他们策略地表现行为的能力—这与萨宾的角色扮演异曲同工。所不同的是,斯班诺斯强调被试主动地采取策略行动,而萨宾则认为被试是被动地领取催眠师指定的角色。

(4)遵从与信任学说瓦格斯塔夫(wagstaff)的遵从与信任说是众多的社会认知取向催眠理论的又一模式。其核心思想是,和大多数社会情境下一样,被试的外显行为与内在信念都会受到具体社会情境需要的影响。“遵从”是被试符合催眠师要求的外显行为,而“信任”则是被试的内在信念服从于大众。“遵从”的外显行为并不一定反映被试的内在信念,但是出现外显行为后内在信念将更容易受到社会环境/大众信念的影响。

尽管社会认知取向的催眠理论众多,出发点均有不同,但对于催眠冲突的解释则近乎一致:催眠冲突是是社会与个体间的冲突,是社会预期与被试具体体验间的冲突。

 

心理学的名称来源于希腊语,是一门研究人类及动物的行为与心理现象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包括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