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性犯罪直击教育软肋

最新青少年性犯罪直击教育软肋,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在为物质、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欣喜的同时,一种忧虑也在悄悄蔓延:一个又一个的青少年在黄毒的诱惑下,把他们的人生投向罪恶的深渊。我们在为这些因性犯罪而锒铛入狱的青少年痛心疾首时,是不是更应该对教育中存在的种种缺憾而反躬自省?是不是更应该对弥漫着世俗享乐风气和不健康文化的社会环境背负起不容推卸的责任?

现象一

青少年性犯罪个案触目惊心

2003年5月20日,石家庄市郊区某县发生一起奸杀幼女案件。据警方介绍,一位刚满5岁的小女孩遭强奸后被杀害,而作案者竟然是一位13岁的男孩。警方称,2003年5月19日下午,这名男孩在所住村街头看到几个女孩子玩耍,等只剩下一名小女孩时,他便哄骗这名小女孩到本村一闲置院落屋内实施强奸。因小女孩反抗叫喊,他就狠掐女孩颈部直至女孩不再动弹,随后该男孩将女孩尸体塞到一口倒置的瓮底下,若无其事回到家中。

今年年初,我省某县高中生李某因沉湎于黄色书籍,萌生偷食禁果念头,伺机将本校一女学生强拉至果园深处强暴。

青少年性犯罪案件时有发生,且犯罪呈低龄化趋向,这是令人震惊又不容置疑的事实。他们中有的人明知这是犯法,却不惜以身试法;而不少却是法盲,对办案人员说:“不就是玩玩吗?”不清楚自己的所作所为造成的严重后果,稀里糊涂便堕入犯罪的泥潭。这是他们的不幸,更是教育的悲哀。

专家解析:青少年性犯罪对心理生理影响巨大

省少管教所研究室的王光福主任介绍,我省在押未成年犯的各类案件中,性犯罪人数占在押犯总数19%,仅次于抢劫犯罪,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第二大种类。这其中,奸淫幼女犯罪又占很大比例,其犯罪特点为:(1)犯罪对象通常为单独外出、行走于偏僻地段的少女,或是与罪犯有亲密关系的家人、同学、朋友。(2)犯罪年龄15—17岁的占60%以上。(3)罪犯文化程度水平普遍不高,其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46%,初中文化的占50%。(4)犯罪前为在校生的占21%,农民和无业人员占60%。(5)犯罪者在服刑期间,思想负担重、压力大,易产生自杀倾向。

河北省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理事贾军华说,性犯罪在伤害他人的同时也害了自己,少年犯们在受到法律制裁的同时,还在心理成长和生理发育上受到影响。

现象二

家庭性教育一片空白

省会一位刚上初中的小男孩问妈妈:“我是怎么生出来的?”母亲很是尴尬:“你是捡来的!你长大了就知道了。”父亲则斥责说:“你是不是看了什么坏书了?”

通过这番对话不难看出,受传统观念深刻影响,许多家庭性道德教育内容及方式处于空白。家庭缺乏性教育,不能适应孩子青春期身心重大变化,不能抵制社会大量性信息对孩子影响,孩子行为难免产生偏离、越轨,性犯罪就是其中突出表现。有的家庭即使想对孩子进行性教育,也多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反倒强化孩子对性的神秘感、好奇心,易诱发孩子不良行为。 

专家解析:家庭教育不可替代

据有关专家介绍,青春期少年性犯罪者增多,有生理的原因(发育加速,青春期提前),有心理的原因(性意识的出现,是青春期典型的心理特点),有社会的原因(性信息量剧增,自发影响增强),但是,更重要的是教育上的原因,家庭教育往往起到主导作用。家庭的结构模式和父母的教育方式,对未成年人成长有重大作用。

现象三

不良文化污染纯洁心灵

如果说,家庭教育缺失使青少年思想有不正确的偏离,那么,弥漫社会的不良文化则时刻侵袭孩子幼小的心灵。记者近日走访省会一些网吧,看到差不多全是清一色的学生。网络几乎成了青少年心灵的家园,他们在其中求知、觅友,领略世界多元文化。但在获取有益信息同时,其负面影响也无情地凸现。

省会一位中学生家长忧心忡忡地告诉记者:“我的孩子对上网迷恋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一放学就钻进网吧,我担心他接触到不该接触的东西,就咬牙买了台电脑。可有天我进儿子房间时,正玩电脑的他突然神色慌张地拔掉了电源插头。虽然没抓到什么证据,但我心里总有种恐慌感……”这些大多出生于五六十年代的家长,面对网络,有的一知半解,有的一窍不通。有孩子甚至得意地说:“糊弄他们轻而易举,只要我把窗口最小化,他们就不知道我在看什么。”

黄毒传播有各种途径,一些不法商贩兜售的几元甚至几十元不等的盗版电子软件中也有很多极端低级的游戏。记者在省会火车站附近的地道桥,发现有人明目张胆地出售色情光盘,而围观“顾客”竟大多是青少年。据不完全统计,近一两年省会有关部门缴获此类光盘达上万张。还有些音像、图书出租店内,黄色碟片、淫秽小说等堂而皇之地摆在柜台中。令监管部门最为头痛的是,每次查缴后,“黄毒”又会卷士重来,防不胜防。

专家解析:不良诱惑危害巨大

河北省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理事贾军华说,由于未成年人心理上的不成熟、性生理发育的困惑与躁动不安以及青春期“断乳”所蕴含的危机,在外界的不良诱惑下,将会激发未成年人的性冲动,导致性犯罪。

声音

青春期性教育不可空缺

记者近日走访省会某重点中学几位学生以及家长。孩子这样说父母:“他们总希望控制我的思想,对到家来玩的异性朋友总是很警惕,甚至对我的电话、信件都要偷听、偷看,越这样我越反感。”而父母也有隐忧:“孩子接受各种传媒不良信息的机会越来越多当不能了解他的思想时,只好以监控为手段。”

专家称,这不是教育孩子的良策。谁也没有力量阻止青少年性早熟,谁也没有力量阻止青少年对异性发生兴趣,对孩子人格不尊重,会造成孩子逆反心理,走向愿望反面。

家长大多期望学校有一套完整的青春期性教育教材。省会许多家长表示:“青春期性教育应由老师来讲解。”他们希望自己对孩子难于启齿的生理知识能通过学校的正规渠道去引导。而学校,虽然初中基本都开设了生物生理课程,但内容简单,只有关于性生理知识不多的章节,而没有关于性心理认识、性道德培养和建立、性法制观念确定等的讲解。由于教学内容的偏颇,学生更多把求知目光投向色情网站,及不良音像、书刊。一位家长慨叹:“这些非正规途径得来的‘性知识’,往往使孩子从试探、摹仿到陷入犯罪沼泽。青春期性教育缺失,是青少年性犯罪深层原因所在。”

记者询问了省会20多位中小学班主任和10位高校教师,其中22人的回答如出一辙:不就是防止学生早恋,而影响学习,甚至不慎越轨吗?看来,在绝大多数老师心中,性教育被视作预防孩子青春冲动的“筑坝防洪”沙袋。同时,许多被采访者提出,“性教育”之说太直露,还是“青春期教育”含蓄。由此,省会某区一位高一学生向记者反映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据她透露,老师在上生理卫生课时“自己也羞羞答答”,对“生殖系统”章节避而不说,只让大家各自读一遍即可,并保证“考试时不会涉及”。

河北师范大学人口学院高元祥教授表示,我国性教育一直处于封闭状态,导致人们观念上的偏差,越回避,学生越好奇。目前省会华药学校、唐征路小学等学校已将青春期性教育引入课堂,一改过去遮遮掩掩的教学方式,从科学角度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性发育、性心理特点和障碍、性保健和自我保护、性犯罪和预防等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性道

相关链接

2003世界人口日

据新华社电(记者 郭凯光)7月11日是第16个世界人口日,今年人口日的主题是:青少年的性健康、生殖健康和权利。

目前全球有10亿以上10至19岁青少年,他们寄托人类的希望,全人类都应给他们支持,关爱和信任,使他们健康成长。由于人口分布不均和贫穷、落后等原因,许多地区青少年享受不到应得的权利———受教育、健康和关爱。许多青少年过早背起沉重的生活负担。目前每天有7万多未成年少女成为人妻,每天有近4万女孩成为人母。

青少年身心最易受伤害,最易成为性病、艾滋病感染目标。目前,全世界每天有近6000名青少年感染艾滋病毒,其中许多是青年妇女和少女。全球63亿人口中,欠发达地区占总人口80%。青少年身心受严重伤害现象也多在这些地区。

相关报道

15岁少年猥亵过路靓女

本报记者 郭晓峰

年纪不大,却色胆包天———一15岁少年路遇靓女,竟将“色手”伸向女孩儿胸部,结果,受害人及时求救,这名少年终被带上警车。

弱女子智擒小“色狼”

小齐今年22岁,年轻靓丽,在省会和平路某企业工作。7月10日下午,小齐下班后像往常一样骑车回家。她习惯性地掏出随身听耳塞塞进耳朵,边听音乐,边悠然地踏着单车。然而行至东二环与裕华路交叉口附近时,令她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

一辆自行车飞快地从她左侧超过,在那辆自行车擦过的刹那,骑车男子竟伸手向她的胸部摸了一把!“抓流氓!”意识到自己被侮辱,小齐异常愤怒,她跳下车,勇敢地抓住了那男子的自行车。而那名男子见到自己遇到了“麻烦”,开始用肮脏的语言辱骂小齐。此时,小齐一边死死拽住男子的自行车不放,一边拼命地向过往车辆挥手,希望能得到帮助。说来也巧,这时小齐单位的一辆车恰好路过,车上两名男同志见到小齐挥手马上跳下车来,问明情况后,两名身高力壮的男同事当即将“色狼”制服。随后,小齐拨打了“110”。片刻,1号警车赶到,将这名“色狼”带走。

然而,讯问结果让巡警们吃了一惊———“色狼”竟是省会某中学初二学生,今年只有15岁!   

心理学的名称来源于希腊语,是一门研究人类及动物的行为与心理现象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包括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