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犯罪心理结构

最新第四章 犯罪心理结构,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

一、 犯罪心理结构

㈠、什么是犯罪心理结构

个体在犯罪行为实施前早已潜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推动作用的各种消极心理因素的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结合。

从纵向来看,犯罪心理结构包括:⑴ 无意识层次,它受制于意识因素,具有冲动性,常体现人的自然属性。如犯罪恶习、无意识犯罪动机、无意识体验等。⑵意识层次,具有能动支配作用,体现人的社会属性。

从横向来看,它包括:⑴犯罪心理的动力结构:反社会意识、畸变的需要、犯罪动机等。⑵犯罪心理的调节结构:歪曲的自我意识、亚文化的道德意识、错误的法律意识等。⑶犯罪心理的特征结构:特定的气质类型、消极的性格特征、与犯罪活动相适应的智能等。⑷犯罪人的心理状态,如冒险心理、侥幸心理、好奇心理,嫉妒心理等。 犯罪心理结构一旦形成,就相对稳定,危害甚大。

㈡、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

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形态变化:

a.潜在形态。当个体只具有某些不良心理因素,尚未形成特定的犯罪心理结构时,各因素之间处于混饨状态,缺乏明晰的指向性与稳定性。个体犯意的产生、标志着犯罪心理结构开始形成。

b. 恶变与整合形态。当外界条件达到一定的阈值时,个体心理发生突变,各种不良心理因素之间,由潜在形态后期的半混沌半有序状态恶变为胶着、稳定的有序状态,形成一种合力结构。产生具有特定指向的犯罪动机和决意,并着手实施犯罪行为。

c.衰落形态。当犯罪行为经过实施(包括已遂和未遂),其犯罪欲求得到满足而暂时不那么强烈时,或因犯罪行为受遏制而恐惧感增强时,与犯罪相适应的心理状态消失,行为人的常态心理因素从抑制状态中恢复。原来胶着、有序的犯罪心理结构开始衰落,变得混沌无序、松他涣散。与潜在形态不同的是,由于增加了犯罪体验,强化了犯罪心理,其主观恶性程度更为严重。

二、犯罪动机

㈠、什么是犯罪动机

犯罪动机,指促使行为人进行犯罪活动的内心起因。犯罪动机是行为人企图以非法手段满足其需要的表现。一般情况下,它历经犯罪意向(朦胧的犯罪意图)、行为动机(有明确的指向和侵害目标)、犯罪决意(由意志决定转向意志执行)三个阶段。

犯罪动机有三个作用:⑴引发作用,即引起和发动个体的犯罪行为。⑵定向作用,使主体的犯罪活动指向一定的目标和方向。⑶维持作用,维持或增强主体的犯罪活动。

㈡、犯罪动机的分类

犯罪动机可分为两大类型:⑴为满足非分物质享受和超常性欲望等生理性需要引起的犯罪动机;⑵由爱、友谊、自尊及荣誉的畸形需要,反社会的政治信念、领袖欲、权力欲等社会性需要引起的犯罪动机。

㈢、犯罪动机实施过程的可能情况

1.犯罪动机的实现。即在犯罪过程中,按原有犯罪动机,实现了预定的犯罪计划,达到了犯罪目的,以完成犯罪活动而告终。这时,犯罪动机因犯罪目的已经达到而暂趋消失。

2.犯罪动机的受阻。亦称犯罪动机的未遂。就是在实施犯罪动机时,由于遇到外界阻力和困难,犯罪人被迫放弃原犯罪动机。罪动机的受阻与行为人主动停止犯罪活动是有区别的,前者是由外力作用的结果,并不表明其主观上有停止犯罪活动的意图。

3.动机的放弃。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过程中,由于受到偶然因素的影响,良心发现或道德、法制观念的萌生,主动放弃犯罪动机而中止犯罪。犯罪动机放弃(犯罪中止)与犯罪动机受阻的区别是,前者是主动地放弃,是由于内在的原因,后者是被动地停止,是由于外来的原因。

4.犯罪动机的转移。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过程中,因感受到一定情境的刺激而产生新的犯罪动机。新的犯罪动机与原犯罪动机之间并无衍生的关系和必然的联系。犯罪动机的转移往往是犯罪严重性的发展。又可分为:①主动的动机转移。这种动机转移带有明显的冲动性。

②被动的动机转移。这种动机转移反映出一定的被动性。

③有意识动机的转移。无论主动的或被动的动机转移,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主体明确意识到的,故称有意识动机的转移。

④无意识动机的转移。有些时候,犯罪人处于激情或应激状态,没有意识到或不能清晰地意识到行为的性质,只是在一种下意识倾向的支配下行动,故称无意识动机的转移。

㈣、犯罪动机的变化与发展

1.犯罪动机的良性转化 

犯罪人逐渐放弃犯罪动机,而减少和终止犯罪活动的过程。犯罪人由于外界因素的积极影响、主体的良心和恻隐之心的再现以及道德和法律观念的恢复,在动机斗争中,自动放弃犯罪动机而停止犯罪,这就是犯罪动机的良性转化。促使犯罪动机良性转化的条件有:

①外界的积极影响,如党的政策感召,刑罚的威慑力,社会、家庭、亲人的规劝教育等。

②犯罪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如主体的犯罪心理结构尚不完整、不巩固,主体申未完全丧失道德观念,主体对荣誉、前途、家庭的一定程度正确认识及对刑罚的恐惧感等。犯罪动机的良性转化,标志着主体犯罪心理结构的解体。

2.犯罪动机的恶性发展 

犯罪人犯罪动机的强化,犯罪习惯定型化,犯罪行为多方向化的发展过程,即由初犯至惯犯,偶一失足到犯罪职业化的过程。犯罪人在犯罪活动中,由于增加了犯罪体验,受犯罪环境、气氛以及团伙的影响,而造成的一种结果,是主体内外因素交互作用而造成的一种恶化趋势。犯罪动机的恶性发展,是犯罪心理恶性发展的重要标志。犯罪动机的恶性发展,使犯罪主体表现出如下特征:

①犯罪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

②个人非份欲望更加强烈。

③作案经验更加丰富。

④犯罪活动向多方向性发展。  

⑤反社会心理的增强。

⑥形成了顽固的犯罪定型。

 

心理学的名称来源于希腊语,是一门研究人类及动物的行为与心理现象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包括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