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心理学浅探

最新网络心理学浅探,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

自1969年ARPANET(Internet的前身)出现以来,一场深刻影响人类历史

进程的信息革命席卷全球,Internet上湍流着空前浩瀚的信息,而且正以前所未

有的刷新速度拉扯着人类心智发展的高标,并迅速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每一个层

面。如何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发现、研究和解决心理学问题已成为迫切需要开

发的崭新领域——网络心理学。

网络心理学是一门综合运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心理学知识,开发利用相

应计算机网络、心理学资源和手段,研究心理学在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中的应用

的边缘学科。

一.[特点]

网络心理学是一门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升级而日益深广发展的学科,因

而她具有鲜明的计算机网络特征:

(一)优势特点

1.交互性:实时互动是网络心理学的突出特征,人类告别了在广播、

电视、报纸前被动接受信息的历史,人人都可以在Internet上随

意点击、各取所需,主动控制信息内容、流量并与之交流。远隔

重洋人们都可以通过Internet “面对面”地沟通,这个“面”可

以是纯文本界面,也可以是包含视频、音频等元素的真正见“面”。

用户可以利用BBS(电子公告板)或Usenet(新闻组) 在网上讨论

问题;也可以利用网络电话、IRC(网上实时交谈)或netmeeting

(网络会议系统)与网上的心理医生进行实时响应的切磋或咨询

(《中华医药港》的远程视像医疗咨询系统就提供了类似交流模

式);如果想私下里交流,可以给有关专家、版主或站长发E-mail

(电子邮件),或在Chatroom(聊天室)里应用私聊功能。

2.灵活性:人们可以利用传统PC、掌上电脑、多功能一体机、信息

家电、甚至移动电话等各种有线无线的上网工具,随时随地检索、

阅读世界各地的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同业人员间可以随时

随地进行世界范围的交流;有心理压力或心理障碍的人可以随时

随地浏览相关文章或与专家交流……

3.隐匿性:由于人们在Internet中可以隐匿身份、容貌特征等个人

资料,使得人们更易于与有关人员交流、咨询平常不便或不愿讲

出的问题。

4.易检索:网络心理学检索的简易性是其它传统学科无法比拟的。

Internet上现有三千多个心理学相关站点,网页内容更是近于无

穷。键入一个需检索的关键词,Internet上符合或基本符合检索内

容的站点资讯都会迅速反馈到用户端。

5.共享性:网络心理学的资源共享是前所未有的。计算机网络大大

解除了资源地理位置的束缚,用户使用千里之外的资料就象使用

他桌面上的一样。一篇答复某强迫症患者、提供系统脱敏治疗计

划的贴子一旦在Internet上发布,即成为共享资源,其它医患都

可以参考并加入交流。心理学与网络相结合,其内容之集中、资

源之博大、影响之广泛是任何传统手段所不能企及的。

6.新鲜性:网络心理学内容丰富之快、刷新周期之短,是传统心理

学难以达到的。随着心理学各分支学科知识、技术与计算机网络

技术结合的日益紧密,网络心理学发展与更新将紧随计算机网络

技术前进的步伐。由于发布文章没有刊登“壁垒”,使得网络心理

学领域可以容纳不同学科、不同学派、不同层次的声音。而且文

章可以随时补充、更新,使得网络心理学日趋完整和科学。人们

将在Internet上看到大量“最新合成的”“新鲜出炉的”资源。

7.通俗性:只要有可以上网的终端设备,无需专业知识,在“所见

即所得”的网页界面上点击就可得到所需内容。这一特性大大提

升了网络心理事业的“友好”形象,为其广泛交游、深入人心创

造了条件。

8.扩散性:作为第四传播媒体的Internet,其传播的速度和广度是传

统媒体望尘莫及的。网络心理学因而能藉此打破众多传统界线,

在北京上网贴上一篇网络心理学论文,几分钟内也许会从硅谷跟

贴一位数学家对该论文的质疑。而且Internet的使用者不仅在网

上传收信息,还会把信息带到网下传收,使网络信息在非网络用

户中得以接收和反馈。

9.经济性:上网费用低廉、信息资源检索收发方便快捷,大大减轻

了网络心理学的开发者和受益者负担,使得网络心理学更有条件

迅速发展。

10.并行性:由于Internet的存在,多结点间信息传输使大范围的心

理调查或为不同地理位置的患者进行跨越时空“集体治疗”成为

可能,心理诊疗者同被诊疗者之间单对多、多对单、多对多的诊

疗模式轻松实现。

(二)缺点:

1.条件性:如果不具备应用计算机网络的条件,在网上传递信息就会

受限。

2.隐蔽性:Internet使用者的隐蔽性是优点也是缺点,由于重要信息缺

如或无法确认信息的真实性,使部分依靠此类信息的工作难以开展

或效果难以认定。可利用网络多媒体等技术拓宽信息获得渠道,甄

别真伪,克服不足。

3.文本性:由于大多数信息是以文本形式传递的,对于其它语种或文

字能力较弱及残障人群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沟通障碍。可由应用音

频、视频技术或他人转达等手段解决。

二.[应用]

1.传载资源:由于网络心理学的主体在计算机网络上,相关资料的检索、阅

读、下载上传的便利和迅速是传统手段无法企及的。因此存储、传递和利

用人类有史以来的心理学资源是网络心理学必须肩负的重任。

2. 建立模型:利用ADO(Active Data Object)等模式开发各类数据库,建

立心理测验量表、精神病诊断标准等量化模型,使各种量表的使用更快捷、

准确、经济。

3.网上采样和测评:由于网络分布广泛、使用便捷,通过Internet开展对特

殊人群的流行病学的样本采集与处理,开展基于各类人群、产品、市场等

的各种心理调查、测定和评估等工作,与常规方法相比,极大地缩短了工

作周期、节约了人力物力,成本最低。

4.多学科交流:网络心理学是心理学同计算机网络技术结合的产物,心理学

的众多分支的发展同日渐强大的计算机网络功能相互衍生,使多学科的交

流成为可能,先后出现了计算机应用心理、软件开发心理、网络犯罪心理、

电子商务心理等研究方向。心理学已突破学科界限,走进了与人文科学、

自然科学加速互动发展的新时代。

5.心理保健:透过Internet,心理咨询工作人员与咨询者高效沟通并可通过

共享系统为更多的人提供自助,减少重复性工作、提高了资源利用率;网

络心理资源的共享性使人们比以往更容易找到需要的资源,更方便地提

供、接受心理辅导与治疗,使心理知识迅广普及、心理保健渐入人心、人

类心理素质不断提高。

6.过程控制:利用超越时空的并行特性及人机对话、实时响应等功能,在对

研究对象的异地实时监控、被诊疗者情况反馈与指导等方面加以应用,高

效率地完成心理学研究和心理诊疗的过程控制。

7.多媒体的运用:多媒体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连续媒体的组合,并常常包含与

用户交互。如视频点播(VOD)技术可使用户通过网络自选所需的视频

服务内容,可以随时开始或暂停、倒回,使心理学教学和治疗手段及时、

方便地通过网络传播。又如虚拟现实(VRML)等技术构造出的多维世界

可以广泛用于心理治疗(如对强迫症患者提供远程脱敏治疗)、心理知识

普及、心理从业人员培训、现场再现、犯罪心理预防等工作,在“真实存

在的虚拟境界”里,我们不仅可以多快好省地完成一些在现实社会中费时、

费力的工作,而且还可能做到一些在现实中无法完成的工作。

三.[现状与前景]

目前全世界Internet使用者有3亿人以上,今年底将增加到4.5亿人(安格

斯˙里德集团公布的调查报告)。随着《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合作议事书》的发表、

信息高速公路(ISH)的建设,随着我国信息网络建设的第三大工程——家庭上

网工程的构建,越来越多的人将直接或间接地高效率地从计算机网络上获得信

息,网络心理事业的发展刻不容缓。

国外现有与心理学相关的英文网站二千多个,有一大批是大学或医学院主办

的专业站点。我国的网络心理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同行及网络技术的发

展相比滞后较多,我国从九十年代初《中国心理热线》等几家心理网站的悄然出

现到最近的《心桥》、《网络心理空间》等一大批心理网站的迅猛崛起,中文心理

网站已发展到三百多个,加上《三九健康网》等含有心理栏目的综合网站数目更

是庞大。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总体上看,我国大多数心理网站的实力明显不足,

从网页内容到专业人员的数量还远远满足不了人们日益觉醒的需要,还远远不能

利用好现有网络技术成果。因此,我们还需要大量了解网络技术的心理专业人员

或熟悉心理学的网络技术人员潜心于网络心理事业,为探索心理学的未知领域,

为谋求预防和解决在虚拟和现实社会中的心理问题而不懈努力。

随着网络心理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络高新技术将应用其中,经过不

断实践、深入开发,可以沟通我们全部感官的网上交流不会遥远,可以全息模拟

现实世界的技术在心理学上的应用也将不再陌生……这一切,也许还需要几代人

的艰苦开发和完善,但她终将不断改善人类健康状况,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网络

心理学因而终将为推动心理学的发展进程、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重大贡献。

 

心理学的名称来源于希腊语,是一门研究人类及动物的行为与心理现象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包括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