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
(一) 关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现代心理学的各个流派以哲学中的经验主义为其理论基础,将经验主义贯彻到心理学的各个方面,认为心理学应以经验作为其研究对象。这种研究取向的突出表现是对实体论的强调,即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或经验) 可看作是一个精神的实体,通过经验观察和经验描述的方法可获得其客观、真实、精确的结果,并可据此建立具有普适性、通用性的经验理论模型。同时,在研究的侧重点上,无论是构造主义强调的意识的结构、机能主义强调的意识的功能、行为主义强调的个体的外显行为、精神分析强调的个体的潜意识、人本主义强调的个人潜能的发挥还是当代认知心理学对心理过程的关注,都无一例外地停留在个体分析的水平。
后现代主义心理学站在现代心理学的对立面对现代心理学的经验主义理论基础进行了无情的驳斥和批判。它以社会建构主义为其理论基础,认为不存在一个客观存在的精神实体,也就不可能以其作为研究对象。以格根为代表的社会建构论者积极倡导转换心理学的研究视角,心理学的研究不应再纠缠于支配人类思想和行为的规律,而是转向研究我们用以构建知识和心理的话语实践。基于此,心理学的研究课题应转向人类高级和复杂的日常心理,探索后现代社会中被商品化的人性,以语言作为这个时代的标志,借用文学评论、现象学、人种学、人类学、建构论、释义学、生态学和平权主义等视野来研究心灵、自我、人格、情感、道德、因果关系等心理学课题。同时,心理学的研究不应是个体水平的分析,而应从历史的、社会的和跨文化比较的视野入手来探讨认知、动机、情绪和信息加工。而且,几乎所有的后现代心理学家都反对现代心理学追求普遍性真理和纯学术研究的倾向,认为心理学最主要的价值在于解决现实问题、为大众服务和具体应用上。
(二) 关于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心理学到底是一门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一直以来是心理学界激烈争论的课题。直到19 世纪下半叶,由于受到物理学、生物学、生理学等自然科学和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被称为“科学心理学之父”的冯特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从而结束了心理学“一会儿敲敲物理学的门,一会儿敲敲伦理学的门,一会儿又敲敲认识论的门”的流浪儿生涯。事实上,在冯特看来,心理学兼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性质,这可以从他后期的研究兴趣和研究成果反映出来。以构造主义、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为主流的科学心理学坚持心理学的自然科学性质,而以精神分析、人本主义等为代表的非主流心理学坚持心理学的人文科学性质。后现代心理学家对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以格根等为主的解构性或否定性后现代主义者倾向于将心理学看成是人文科学,而柯菲尔、迈克尔等建设性或肯定性后现代主义者坚持认为心理学是一门中间、边缘、交叉学科。柯菲尔认为,科学主义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都将人从其特殊的文化背景中抽取或者抽象出来,行为和意识都与其内容无关,即与人类行为的有意识的目的无关。这样文化的内容便被视为偶然的、局部的,心理过程则成了本质的、普遍的了。迈克尔试图超越心理学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对立,在他看来,社会与自然界、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绝非两军对垒、有你无我的关系,他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完全可以相互影响、密切合作。
(三) 关于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现代心理学以哲学的机械论自然观和实证主义为其方法论基础,坚持以方法为中心,通过精确的、客观的描述和实验来解释和发现人类心理的共性和规律。而后现代主义对这种还原论、简约论、拟畜论的方法持怀疑态度。它提倡用整体论和文化历史的角度来研究人的心理。施内德认为,心理学应采用多元的研究方法,多视角的思考问题,格根拒绝把方法看成是真理的保证或护身符。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陈立也认为,要反对任何一种方法的“帝国主义”,包括“科学方法的帝国主义”。后现代心理学反对科学心理学原子论、还原论、客观论、绝对论和定量化的研究取向,提倡整体论、建构论、内成论、去客观化和质化研究的取向,主张采用双向研究、深度访谈、话语分析、参与观察、历史分析、释义分析、作品和文献分析等多元化的研究策略。
心理学的名称来源于希腊语,是一门研究人类及动物的行为与心理现象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包括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