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青少年吸毒的原因,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
吸毒行为原因的探析,早已有之,对青少年吸毒行为原因的分析,学者们采用个案为主,运用社会学研究方法做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国内现有对青少年吸毒行为原因的解释多集中在“社会一心理”的视角,学者们大多从青少年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以及内在原因、外在原因的维度去分析分析,虽然,原因分析的角度不同,但所得出的结论大致相同。
第一,从主观原因和内在原因上来看,青少年吸毒行为多因其好奇无知心理、盲目从众心理、追求刺激心理、享受时尚心理、逃避压力与现实的心理等,多契合了青少年处在青春期阶段的生理及心理特征,其世界观、人生观、自我意识、自我控制力、辨别是非的能力尚未真正形成、偏激、好动、追求标新立异、渴望独立、急于表达自我,这些内在的心理因素和特殊的成长阶段特征都为青少年轻易沾染毒品埋下了隐患。段伟、祝小慧认为,青少年对新事物的好奇烧幸心理、对同伴的模仿从众心理、对压力的逃避推脱心理以及“成年感”的逆反背叛心理如不加以适当、正确的引导则就成为了青少年吸食毒品的重要内在心理因素2。刘黎明、施大庆在对“吸毒者人格”中的研究发现,青少年吸毒首先是一个内在的心理问题,家庭因素是导致青少年吸毒的首要因素,而其他因素则是引起青少年吸毒的次要间接性因素。胡剑、景海俊在对北京市青少年吸毒者的问卷调查中发现,青少年初次吸毒的主观原因多集中在轻信、好奇等“无知心理”;盲目的“从众心理”;追求刺激的“时尚心理”;赌气、仇视社会的“逆反心理";交友不慎,上当受骗等、廖龙辉在借用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涂尔干对自杀分类的方法,把青少年吸毒行为分为三类,“即一类是利己型吸毒,包括两种情况:自娱自乐式的吸毒和弦耀式吸毒;一类是利他型吸毒;一类是失范型吸毒”。这样一种分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涵盖了青少年吸毒行为的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虽有一定的片面性,可以看做是对青少年吸毒行为原因的“社会一心理”因素的综合。在对青少年吸毒行为的主观原因探讨上,廖龙辉认为,毒品的神秘性及情景的隐蔽性而让人产生的好奇心理;“吸一口不会上瘾”的无知心理;社会转型过程中,因失落、受挫、压力、无助、迷茫等的心理引起的社会角色紧张、自我实现理想破灭;交友不慎,误入吸毒道路等则是青少年吸毒行为的重要原因。好奇无知、虚荣心强、精神空虚、粗俗化的心理追求、辨别力和意志力太差、逃避厌世、逞强好胜、对毒品的依赖估计不足、对自己过分自信等,这些都成为学者们界定青少年吸毒行为的首要原因。另外,也有学者认为,好奇等心理并不是导致青少年吸毒的原因,好奇心理人人都有,而且,绝大多数青少年吸毒者第一次吸毒的感觉并不好,既然是好奇心理,那么第一次吸毒就己满足了他们这样一种心理了,为何会形成习惯性的吸毒行为呢? 更多的学者开始从社会因素方面来分析导致青少年吸毒行为。
第二,青少年吸毒行为的客观原因和社会原因。学者们多从家庭、学校因素、同伴群体、社会环境等社会因素方面来分析导致青少年吸毒的外在原因。家庭为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很多学者都提出了 “家庭因素”与吸毒成瘾行为的关系。“Wright等研究表明,青少年药物滥用者与同龄人相比存在较多的家庭问题:表现为双亲常激怒、混乱的生活条件、缺乏家庭幸福感” Stroker与Lurie等研究表明:“吸毒者家庭关系冷淡疏远,家人之间缺乏信任和交流,父母对子女过多惩罚等等。” 何志雄认为,“家庭教育失败和家庭成员不良关系增加了吸毒的可能性”。蓝李焰认为,“初次吸毒的社会原因从深层次上讲与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张颖在对美国青少年吸毒问题中研究发现,问题家庭成为青少年吸毒的温床8。韩丹在对南京市117个吸毒青少年的调查中发现,父母离异的、父母双方一方去世的、家庭中有犯罪史的占大多数,家庭关爱的缺失、家庭教育不当、家长的严格“控制”都是导致青少年行为失范,走上吸毒道路的直接或间接原因。9廖龙辉指出,家庭是青少年社会化的第一场所,家庭残缺破碎、家庭功能发挥不足、父母教育方式不当是青少年走上吸毒道路的重要因素。仇力平、林少真在对新型毒品使用者的研究中发现,吸食毒品中无业者占大多数,空虚无聊;社会交往中的畸形手段;抱住职业饭碗的需要;压力状态下的逃避选择,这些都成为吸食毒品的社会性原因。夏国美在对青少年吸毒行为的原因分析中更注重了青少年吸毒背后的文化和制度因素,强调了原因分析的适用性及本土性,“在家庭和青少年失'范行为的关系中,父母的职业阶层、家庭的教育能力、父母对孩子的了解及评价程度、父母的培养态度都是造成青少年行为失范、涉足毒品的重要原因;在低学历标签和亚文化的接纳中对青少年吸毒行为的影响中,低学历标签对青少年行为失范有重要的影响,青少年亚文化价值观的形成与其同伴群体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在禁毒教育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误区,单纯的威胁恐吓并不足以挡住青少年涉足毒品的脚步,群吸氛围助长了人的行为的心理遵从性;毒品亚文化迎合了青少年崇尚个性张扬、叛逆家庭与社会、追求人生享乐的心理;在群吸情境中,言语刺激最容易使青少年产生被团体排除的心理,从而成为导致吸毒行为发生的具有最后作用的危险杠杆。” 蒋涛、朱玲怡在对重庆市南岸区戒毒所的戒毒人员调查中发现,“享乐主义的亚文化、相对需求不满足、社会表达失效、吸毒网络扩张等因素导致的追求性吸毒、逃避型吸毒、诱骗性吸毒、反叛性吸毒四种初次吸毒行为的发生。” 也有学者针对亚文化群体对青少年吸毒行为的影响做了专门的分析和探讨。Akers认为同辈群体网络成员对毒品的选择会相互影响;“在Deirdre M. Kirke的论文《青少年抽烟,酗酒,吸毒的链式反应》中,指出青少年的吸毒行为是同辈的群体影响和自我选择的共同结果。” 4张胜康指出,“青少年亚文化群体是价值、行为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的群体,具有互动频繁、行为方式独特、聚合力强、有潜在反文化倾向等特点。亚文化群体对青少年毒品使用行为影响极大。它通过其固有的内在机制:亚文化氛围、同类价值、学习模仿、文化压力、去个性化等等对青少年施加影响,促使青少年被卷入毒品活动。” 唐斌认为,“青少年吸毒的群体性诱因在于青少年熟识和联系紧密的群体环境中存在吸毒行为交往群体的诱导,青少年吸食毒品并非一种孤立的个人选择和行为,在毒品的获得、尝试、吸毒的“高峰”体验、吸毒亚文化的习得与传承、社会压力的消解和吸毒行为的认同,以及复吸行为的发生等方面,青少年吸毒都呈现出明显的群体性特征。” 韩丹认为,“在学校教育方面,大部分吸毒青少年没有在学校接受过相应的禁毒教育,学校的‘分数第一论’、教师对学生的偏见、学校对越轨青少年的漠不关心而导致青少年过早涉入社会,接触不良群体;在社会交往方面,休闲时间过长、沉迷于娱乐场所、结交不良的社会朋友成为青少年涉足毒品的前奏,而对毒品的认识不足、群体亚文化的影响则是青少年吸食毒品的重要诱因。因近年来女性吸毒者数量有所增多,有学者专门针对女性吸毒原因的社会文化因素做了较为全面的阐释,女性吸食毒品较男性来说更多是一种“被动的行为”,表现出来一种男权压力之下的屈从性和无奈性,社会不良文化、家庭文化、受教育程度、社会的排斥与歧视、吸毒群体亚文化、情感的影响和制约都是导致女性吸毒行为的重要社会原因。
在对青少年吸毒行为原因的阐释上,学者们多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为主,从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个人原因与社会原因的维度方面做双重分,主观原因与个人原因多集中于青少年处在青春期特殊发展特点与性格,客观原因与社会原因多集中于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社区和社会等综合环境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多重影响,文化因素的讨论多集中在社会各种错误思想观念的侵烛、不良精神文化的毒害、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不健康娱乐场所的诱惑等,制度因素的讨论多集中在青少年现有禁毒教育方式缺陷上,另外也有对与青少年相关的教育制度、就业制度、社区服务制度等多方面制度内容的影响。应该来说,学者们观察的角度多元,讨论的范围广泛而深入,对于青少年吸毒行为的分析有了较为全面合理化的解释。然而,无论是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所致,现有的研究范围还局限在二元分析的基础之上,多从行为的结果方面来分析,鲜有行为形成过程的探讨以及个人与社会互动方式的研究。
心理学的名称来源于希腊语,是一门研究人类及动物的行为与心理现象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包括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