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心理学研究进展

最新自体心理学研究进展,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

“心理传记学”(psychobiography)是是一种研究方法,也是新兴的学术领域。目前,心理传记学的概念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佛里德兰德(Friedlander)将心理传记学定义为“心理分析理论或者概念在传记学上的运用”。我国学者周宁也对“心理传记学”下了定义,他认为“心理传记学是将正式或者系统化的心理学概念、原理或者理论用于传记研究,并且把个人生命发展历程转化为一个连贯且具有启发性的故事”。因为心理传记学的概念较为模糊,也许将其分类到学科当中能够更为简洁的理解。按照美国学界的分类,“心理传记学”与“心态史学(hjstory of mentalities)” 一同被归为“心理史学”中,相较于“心态史学”对群族整体精神风貌的研究,“心理传记学”则侧重于个体人物的精神分析。

有大量的“心理传记学”研究是基于精神分析理论基础之上的,但是据目前搜集的材料来看,几乎没有从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理论的视角研究萨特自恋人格的心理传记学研究。就国内而言,自体心理学研究仍然停留在理论的解释研究上。

自体心理学始于海因茨?科赫特20世纪50年代的精神分析研究。科赫特是一位著名的美国精神分析学家,他通过对自恋人格障碍患者长期的临床治疗和研究,在传统精神分析理论和客体关系理论的基础上,系统的构建了精神分析学派内部发展中新的理论模式——自体心理学。

科赫特认为精神分析是运用神入(empathy)和内省(introspection)的方法来研究人类心理状态的科学。他将该理论的核心概念“自体(self)”界定为“由个体的抱负(ambitions)、理想(ideals)以及才能(talents)和技巧(skills)所组成的结构”(Kohut,H,1979,p.452)。具体来讲,自体作为人格的核心是人格发展的主轴,自体客体(selfobject)环境以何种方式满足自体的自恋需要决定了人格发展方向。自体是一个含有三个成分的两极性结构,理想是一极,它是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抱负是另一极,它推动个体去实现目标;才能和技巧则是介于这两极的中间区域,而两极之间的张力弧(tension arc)能够激活才能与技巧。(Kohut.H,1978, P.362)也就是说,个体在抱负的推动下,在理想的指引下,通过运用才能和技巧完成各项人生的命题来促进人格发展。如果自体的自恋需要未被得到适当的满足,那么就会导致自体结构上的缺陷,进而引发自体障碍。一般而言,自体障碍发生的根源是自体客体(父母或抚养者)的人格障碍。个体在童年时期经历的具有人格障碍的自体客体(父母或抚养者)通常无法适当满足个体的自体客体需要,而导致自体长期遭受创伤性挫折,从而令个体无法将自体客体及其功能通过变形性内化而转变成独立自体的结构和功能,进而引发自体障碍。因此,科赫特认为,心理治疗的实质是为来访者提供一个重新成长的机会来弥补有缺陷的自体结构,完善自体功能。

科赫特的自体心理学可以看作精神分析领域的新理论、新范式。人格结构观方面,自体心理学认为人格的核心是自体而非本我;人格发展观方面,自体心理学突出个体的社会性和主观能动性而非生物性;心理病理观方面,自体心理学认为所有心理障碍的实质都是自体障碍,而本能冲突是自体障碍的表现;心理治疗观方面,自体心理学认为治疗的目的是弥补自体结构缺陷而非消除潜意识中的本能冲突。当然,不仅是对古典精神分析驱力模式的超越,自体心理学也是对新精神分析的自我模式、客体关系模式的超越。赫特的创新与巅峰使得“自体”这个词自创立至今的六十多年的时间里越来越多的出现在精神分析文献当中,甚至幵始占据中心地位。他代表了精神分析运动的发展趋势,即“在研究重点和基本价值观上从理性主义和客观主义向主观主义和个人意义转变。”因此,自体心理学是当代精神分析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精神分析运动具有理论意义,对于精神分析临床治疗具有现实意义。

科赫特去世后,自体心理学依然在他的优秀后继者的推动下蓬勃发展,在三十年后的今天已经进入新自体心理学阶段,这一阶段的自体心理学在组织结构、理论以及实践上都有着可喜的发展。科赫特创立并领导的研究小组经过1981和2004年的重组,规模和影响都不断扩大,最终命名为国际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Psychoanalytic Self Psychology, lAPSP)。该学会的成员从原来的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学生扩展到了心理学家、心理治疗师、婚姻家庭治疗师、社会工作者、护理工作者,以及对自体心理学感兴趣的其他各类学科的成员。小组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挑战,致力于探索和实践自体心理学理论。从1978年开始,一年一度的自体心理学年会(Annual Conference on the Psychology of theSelf)为自体心理学家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对话的舞台,推动着自体心理学的扩充和发展。该年会每年都会根据自体心理学的发展趋势而设定主题,并从1985年开始出版年会的优秀论文合集《自体心理学进展》(progress in Self Psychology),它记录了自体心理学家们的学术探索以及自体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科赫特所强调的“在心理治疗过程当中不可或缺的神入和内省使来访者能够与治疗师进行开放而真诚的交流”,这一宗旨在自体心理学理论探索中也发挥着作用。自体心理学内部所具有的开放、宽容的良好风尚推动着自体心理学家们大胆而自由的探索,从而使得自体心理学展现出百花争鸣的局面。到2004年,《自体心理学进展》以每年一本的形式已经出版了 20卷,而自体心理学理论也在不断的丰富。其中,科赫特关于自体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的内涵得到了扩充,如自体客体(selfobject)、自体客体移情等;自体心理学的某些理论观点也得到重新的界定,如客体在心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精神分析的实质等。除此之外,自体心理学在与其他相关学科,如哲学、依恋理论、婴儿研究、认知神经科学等的交互影响下,也不断扩充着自己的研究和实践范围,在临床治疗上早已经跳脱出了自恋人格障碍的治疗范畴而更多的应用于家庭婚姻治疗、儿童青少年治疗以及团体治疗当中。2006年,《自体心理学进展》改版为正式的学术期刊,即IAPSP的官方出版物《国际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杂志》。2010年10月,自体心理学年会第一次走出北美地区,在土耳其的南岸城市安塔利亚 (Antalya)举行,大会主题为“自体心理学在世界各地的理论与实践”,这次年会的召幵体现了 自体心理学的世界性影响。

我国对于自体心理学的系统研究开始于本世纪初。2001年,南京师范大学蔡飞的关于"科赫特自体心理学理论”的博士论文是国内自体心理学研究的开山之作;2002年,贾晓明、苏晓波翻译了 Michael. St. Clair的《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该书为国内第一部有关自体心理学的译著。由我国台湾精神科医师林明雄策划主编和翻译的科赫特的三本主要著作《自体的分析》(The Analysis of the Self)、《自体的重建》(The Restoration of the Self)以及《精神分析治愈之道》(How Does Analysis Cure?)也于2002出版。2008年,蔡飞的《自身心理学——科赫特研究》正式出版,这是国内第一部有关自体心理学研究的专著。2011年,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国内第一部科赫特的译著《精神分析治愈之道》。自体心理学临床应用领域也在我国蓬勃发展,大批的心理咨询师将自体心理学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来进行治疗实践。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上海心理咨询师徐钧,他不仅在自己的心理治疗实践中充分应用自体心理学理论,而且积极投身于自体心理学理论的宣传和培训当中。他发起并创建的“中国自体心理学网”为心理治疗临床工作者提供了专业的交流学习的平台,大批的自体心理学研究者从中受益。

虽然自体心理学在我国的接受度日益提高,但是国内心理学各界对自体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仍不普遍。在西方,自体心理学的应用已经走出了心理治疗领域,被应用于传记研究之上,但在我国极少见有自体心理学的传记研究。我认为,将自体心理学与传记研究相结合,不仅可以对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理论的理解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同时也有利于为我国心理临床工作者的实践工作提供更为生动和丰富的资源,提高自体心理学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临床工作中的应用水平。

 

心理学的名称来源于希腊语,是一门研究人类及动物的行为与心理现象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包括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