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恩心理哲学范式产生背景及其内涵

最新库恩心理哲学范式产生背景及其内涵,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

库恩的哲学是一种历史哲学,集中于对于科技史的研究,倘若要理解他的哲学思想,则必须对科学史的历史资料拥有一个总体的把握,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有了这些史料的积淀,就可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其思想。此外,库恩哲学中所涉及的专业资料非常广博,时代和学科跨度非常大,这就需要对库恩的特殊学术背景进行系统考察,从而对他的思想有着总体的把握。

1 范式理论的产生背景

库恩的学术生涯首先作为一名哈佛大学的物理学系的学生,而在 20 世纪30 年代正是物理学的辉煌时代,吸引着每一个对自然科学存在伟大抱负的年轻人。但是,对于哈佛大学而言,他们所要培养的绝不是局限于某一门具体学科的学者,而是真正的通学大儒,这对库恩以后的学术生涯埋下了良好的伏笔。虽然,此时科学史并未称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已引起诸多学者的注意。科学史专家乔治·萨顿(George Sarton)从欧洲奔赴哈佛大学,并留意培养自己的衣钵传人,而哈佛大学校长柯南(J.B. Conant)则热心于科学史教育,并认为真正的科学教育必然源自于科学史的研究,而库恩几乎可以说是出自于柯南的门下,事实上,《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就是献给柯南的。另外,科学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科学史家伯纳德·科恩(I.B. Cohen)、巴伯三人对库恩的学术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库恩在其将近 50 年的学术生涯中与他们保持密切的来往,他们的学术兴趣和方法既有交集又存在差异,不难发现,库恩在范式中对社会历史因素的关注,从而在科学发展模式中体现出文化、社会、历史方面的宏大叙事,在很大程度上可追溯到学术氛围的影响。

另外,库恩获得哈佛大学“青年学者”奖学金为库恩的科学史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该奖学金为学生的研究创造了一个自由的氛围,没有特定的约束,学生可以借此机会自由地探索他们所要追寻的问题,库恩在为期三年的时间内花了大量时间在真正的科学史上,并且一些偶然的机缘也对库恩酝酿的范式理论产生了直接的启发性影响,如心理学和语言学,库恩在偶然的一个脚注上注意到皮亚杰(Jean Piaget)的发生认识论,皮亚杰通过实验说明了成长中的儿童的不同的世界,也即说明了从一个世界过渡到另一个世界的过程,并经同事的介绍了解到了格式塔心理学,以及随后了解到的沃尔夫(B.L. Whorf)的语言学思想、奎因(Quine)的实用主义分析哲学、路德维希·弗莱克(Ludwik Fleck)的专论《一个科学事实的发生和发展》。因为这些学术经历,1955 年的《哥白尼的革命》一文便应势而出,因为有了哥白尼革命的学术研究,使他迸发了对科学的结构和功能的全新想法,从而使随后的有关科学史的工作顺利进行,并且,从《哥白尼的革命》中就可以窥见其“规范”、“反常”、“革命转折”等相关概念的雏形,并用“概念图式”一词首次表达了以后称之为“范式”的基本思想,而在 1959 年举行的一个学术会议上发言的《必要的张力:科学研究的传统和创新》在阐述常规科学的观念和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提出了“范式”概念,但并未对此作出过多的解释和分析,不管怎样,此概念已一语成谶,同时散发的题为《测量在现代物理科学中的作用》的书面发言则提出了“常规”、“反常”、“危机”等一系列与科学革命相关的核心概念。由此可见,1959 年时的这两篇发言的出现,已使得《结构》一书的主要观点初见端倪,最终孕育出《结构》一书,使他既声名鹊起又备受争议。

2 范式的内涵和定义

在《结构》一书中,库恩并未对范式做出严格、统一的规定,对于范式的定义,散见于《结构》的各个章节,如“我所谓的范式通常是指那些公认的科学成就,它们在一段时间为实践共同体提供典型的问题和解答”;“凡是共有这两个特征的成就,我此后便称为‘范式’,这是一个与‘常规科学’密切有关的术语。我选择这个术语,意欲提示出某些实际科学实践的公认范例——它们包括定律、理论、应用和仪器在一起——为特定的连贯的科学研究的传统提供模型”.范式的内涵和定义的模糊性在学术界引起了诸多的歧义性理解和纷争,玛斯特曼(Masterman)女士对范式的内涵和定义做出系统分析,发现范式至少存在 21 种用法,并可概括为社会学的、形而上学和人工的三类。事实上,范式的概念是与常规科学的概念,即规范或模式的概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在 1970 年的《结构》的第二版的附录中以及 1974 年会议论文的《对范式的再思考》中,库恩承认过去过于宽泛地使用范式一词,并在《对范式的在思考》中,试图澄清范式的内涵,认为不管范式存在多种用法,仍旧可以分为两组,可分别讨论,“‘范式’的一种意义是综合的,包括一个科学群体所共有的全部承诺;另一种意义则是把其中特别重要的承诺抽出来,成为前者的一个子集”。在该意义上,库恩把范式理解为科学群体成员的普遍的心理信念,即科学家们将他们所研习的科学及其对象的基本方法作为范式,从而使范式失去其科学研究的真理性把握,只是变成了科学家之间的约定俗成的心理信仰,据此理解,“燃素说”也可被赋予科学性,那么,以此含义为基础的科学观必然无法揭示范式转换的内在规律,而只不过是一种心理学的格式塔转换,甚至会进一步趋向费耶阿本德(Paul Feyerabend)的无政府主义科学观。库恩肯定了“范式”无论在实际抑或在逻辑上都类似于“科学共同体”这一词,一种范式是一个科学共同体共有的东西,并且,也只有科学家们掌握了共有的范式才能组成科学共同体,两者互为前提。在谈到决定科学共同体内部专业交流的决定因素时,库恩改变《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一种范式”或“一组范式”的说法,转而用“专业基体”(disciplinary matrix)表示,并认为“专业基体包括大部分或全部的全体承诺的宗旨”,在这些成分中主要包含三种对群体认知运作非常根本性的成分,即符号概括、模型和范例。最终,库恩将范式分为“范式Ⅰ”和“范式Ⅱ”前者即为“专业基体”,后者“范例”仅是前者的一个子集。尽管如此,对范式的再次讨论几乎受到了与会者异口同声的口诛笔伐,事实上,这种质疑并非有失偏颇,范式概念的再次解释仍然含糊不定和无法有效澄清,库恩进而将研究方向集中于“范例”及由其决定的可体检的相似性关联。

在 1969 年《科学革命的结构》再版的后记中,库恩开始着手厘清范式与科学共同体的区别与联系。库恩认为范式在使用方法上存在两种不同的意义,“一方面,它代表着一个特定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等构成的整体。另一方面,它指谓着那个整体的一种元素,即具体的谜题解答;把它们当作模型和范例,可以取代明确的规则以作为常规科学中的其他谜题解答的基础”。无疑,在这里,库恩第一次在语言表述上将范式的内涵厘清。

 

心理学的名称来源于希腊语,是一门研究人类及动物的行为与心理现象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包括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