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当代心理学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
一、背景
在20世纪的西方思想界中, 一个静悄悄但有时又不是如此静悄悄的思想与观念革命开始了,这就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欧洲悄然兴起的后现代主义( postmodernism)哲学、文化思潮。这种思潮出现后, 很快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 并迅速发展成为西方社会、学术界的显性话语。这种思潮携其所具有的怀疑精神和对传统文化的决绝态度和价值消解的策略,在大暴露当代西方各种社会问题和困境的同时, 对现代艺术、文学、哲学、心理学、宗教、法学、教育学等领域产生了巨大冲击, 导致了各个社会领域的后现代转向。后现代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有德里达、福柯、利奥塔、伽达默尔、哈贝马斯、奎因、罗蒂、杰姆逊等。后现代主义衍生众多思想派别,如新解释学、解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和分析哲学等, 也有学者把后现代主义分为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和庸俗的后现代主义等派别。就总体来看,后现代主义并没有形成一个严谨的理论体系。
二、心理学中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心理学中的后现代主义包含着许多不同的理论体系, 如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话语心理学、多元文化论、释义心理学、叙事心理学、解构主义心理学和后现代女权心理学等等,这些理论观点尽管存在着差异, 有时相互之间也存在着对立和冲突, 但有着一些明显的特征将它们维系在一起, 共同构成了西方心理学中的后现代主义。
(一)批判为先导, 对现代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基础进行无情的解构当代心理学中的后现代主义从时代的变迁、历史文化的角度对主流心理学、实验心理学进行了比较彻底的否定,对唯物史观和科学方法论也表示怀疑。
1 反实在论。实在论论证了不同对象和属性的客观存在。心理学的实在论相信心灵及其属性的实在性质。后现代主义认为心灵、意识无法脱离语言而独立存在。实际上,认知、情绪、人格等心理特性都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建构出来的, 并没有一个精神上对等的实体与之相对应。以社会性别( gender)为例, 社会性别并非一个精神实体,我们根本无法确定男性或女性的社会性别的∀真实#本质。我们有的只是不同社会条件下的一个社会建构产品。因此, 社会性别的分析不是把它作为实体寻求其本质, 而是聚焦于社会性别的表征,把注意的中心指向社会生活中人们对社会性别的表述。心理现象并非独立存在的实体, 心理学的概念也不存在一个客观存在的 精神实在作为基础。
2 反主客两元论。现代主义心理学是建立在主观! 客观、物质! 精神两分法的基础之上的。依照经验论的观点,在主体的经验之外存在着一个客观世界, 主体的知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所谓的真理就是对客观世界真实的反映。后现代主义认为, 主客两元世界的划分是现代主义的一个宏大叙事,并没有相应的证据予以支持。相应地, 建立在主客两元论基础上的外源论和内源论之争也是站不住脚的。外源论关注环境因素对心理机制的影响; 内源论强调从心理现象的内部组织特性解释心理的生成。而后现代主义试图超越内源论和外源论隐含的主客两元论局限,把知识、心理的形成看成是社会互动的结果。这种观点不再纠缠于支配人类思想和行为的规律, 而是转向研究我们用以建构知识和心理的话语实践。
3 反科学至上论。现代主义认为科学方法是使得我们达到真理的唯一方法。心理学中的后现代主义认为,所谓的客观世界和我们内在的精神世界不存在真假之分, 心理学中的不同理论体系只是建构心理世界的不同方式, 可以进行分析和比较, 但是却不能依照其经验的效度进行验证和评价。行为的科学理论与日常生活对行为的理解都是可供解读的文本,只能进行解构和释义, 不能进行真假判断。经验实证方法作为科学的方法也失去了它的特权地位。在后现代主义那里, 经验实证方法仅仅是多种可供选择方法中的一种, 并非方法的全部。
(二)社会建构主义的认识论基础
后现代主义把社会建构主义作为认识论基础, 以社会建构的观点解释知识、真理、意义和世界。依照后现代主义的观点,人的认识是建立在以往的经验、先前的理论观点的基础之上的。人的认识同样如此, 决定人们看到的东西并不仅是眼前的事物, 更重要的是他的经验和他从属的社会群体及其从事的实践活动。所以人们的认识是社会互动的结果,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建构出来的, 而不是对外在对象的反映。真理是发明#的, 而不是∀发现#的。现代主义强调使用客观的方法可以使得观察者得到现实的持久真理。而后现代主义认为观察者总是在建构着被观察的事物。因此,被观察到的决不会是客观真理, 而必然总是观察者和被观察到的东西的某种结合。所以后现代主义主张, 我们对于世界的知识, 我们对于心理和行为的认识既不是一种表征,也不是一种发现, 而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建构。认识过程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 并非被动的反映。建构并非个体内在水平的建构, 而是社会人际互动、相互协商和共同意识所决定的,这些社会过程决定了知识的标准和知识产生的方式。所以, 建构又是一种文化的建构, 是特定文化历史条件的产物。不同的历史时期, 人们对心理现象有不同的认识, 不同的社会对心理现象进行了差异极大的分类。心理学的真理只是相对的,没有超越文化历史的普遍真理。
(三)促进心理学实践的四个转变
1 语言的意义和作用的转变。受后结构主义的影响, 心理学中的后现代主义认为语言并非透明的媒介。现代主义心理学把语言看作是心灵的孩子,认为语言作为一个中性的工具, 忠实地描述或表征了内在的心理状态。但后现代主义认为, 语言不是表达思维, 而是规定思维, 因为我们并非被动地反映世界, 而是从现有文化的语言中汲取概念和范畴去作用于世界,语言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世界的框架或思想范畴。所以语言是建构性的, 而不是反映性的。有多少欲望, 就有多少语言。心理现象作为他者的心灵并不是简简单单地在那里 ( out there)等待着语言为它们贴上标签, 而是被语言建构和制造出来的。
2 从个体中心向关系模型的转变。现代主义聚焦于个体的心灵、个体的理性。一方面,现代主义在个体的水平上进行分析和探索; 另一方面, 科学家的个人理性决定着哪些成为知识, 哪些不成为知识。后现代主义把注意的中心从个体转向社会, 从个人理性转向文化关系和社会互动。因为个体心灵和个体理性都是通过语言而建构出来的,而语言是公共关系的产物。从本质上讲, 语言是人际互动的产品。没有哪一种语言是个体私有的。在个人的内在世界中使用私有的符号系统对他人没有任何意义。相反,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那是精神分裂的表现。因此, 所谓的个体理性实质上是一种文化参与形式。个体是否理性不决定于他自身, 而决定于他所从事的活动是否与他所处的社会风俗相一致; 个体科学家是否理性,不取决于他的智力水平, 而取决于他是否采纳了他所在的科学群体通行的话语。因此, 心理学研究的焦点不在个体的内部, 而在社会的互动、公共的关系。
3 从客观世界向社会建构世界的转变。对于现代主义来说, 世界作为一种实体就在那里,以供观察。但对于后现代主义来说, 世界并非一个实体, 而是语言的社会建构。这并非说世界根本不存在。世界就是世界, 实体就是实体, 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但是一旦我们尝试去描述它、谈论他,阐述它对我们的意义, 它就进入了建构的世界。因为描述、谈论、阐述需要语言, 而语言并非中性的媒介,它是先在的, 规定着我们的思维方式。物质、心理过程#并非世界的镜子,而是语言系统的构成成分。传统心理学把心理现象分析为认知、情感、人格等过程, 认为心理现象既有它的先行环境刺激, 又有其后继的行为结果。这些心理学的知识并不是作为精神实体的心理世界的描述,而是一种特定的文化传统的产物, 是社会通过语言的实践活动建构出来的。在这种意义上, 被我们视为真实#的心理学知识只不过是公共建构的副产品。
4 从经验实证向话语分析的转变。现代主义把心理世界作为实体, 并认为经验自然科学的方法是达到这一实体的可靠路径。尽管理性不得不被理性给出一个圆圈,但意愿要形成新的规则, 就以满足这些规则要求的方式来显露自身。 在后现代主义景观中, 进入人们视野的并非独立的实体,而是公共关系的社会建构,是话语的产物, 不存在真与假、错与对, 有的只是一些可供解读的文本。就动机来说, 存在着不同的话语: 驱力说、本能说、环境论、遗传论、自我实现论等等。这些学说都是一种社会建构,体现着不同的话语要求。就心理治疗来说, 重要的不是分析病理心理的内容和机制, 而是从患者的谈话中发现患者怎样建构了病理心理, 在他的谈话中存在着哪些冲突的话语。在后现代主义看来,话语不仅具有建构的特性, 还有操作的特性。接受什么样的话语, 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动。行为不是内在动机的结果, 而是话语的操作特性使然。因此, 心理学的实践应该从话语分析开始。
三、反思
(一)现代经验主义
现代主义心理学的核心是经验主义。但是这种经验主义并非17、18 世纪流行的简单、粗糙的经验主义。那种早期的经验主义持机械论的观点, 坚持经验作为一种对外在世界的反映是一切知识的来源, 典型的学说是洛克的白板说。随着人类认识的发展,简单的经验主义早已被更为复杂的经验主义所取代。现代的经验主义吸收了理性主义的某些观点, 在坚持经验起源的基础上承认理性思维对经验的制约作用。所以现代经验主义更加赞成康德的观点。一方面赞成所有的知识来源于经验,一方面承认理性范畴在整理感觉经验方面不可忽视的作用, 后一方面恰恰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思想。心理学中的现代主义所依赖的正是这种现代经验主义。
心理学中的后现代主义虽然反对经验主义, 但在证明自身的观点时所体现的方法论仍然是经验主义的。事实上,一些社会心理学家在论证某一心理现象的社会建构特性时恰恰使用了经验实证的方法。之所以造成这种状况, 即在反对经验主义的同时却实践着经验主义, 是因为后现代主义产生于现代主义心理学的历史背景中,在一定程度上, 后现代主义是由部分不满经验主义取向的现代主义心理学家所组成的。两者具有相同的思想传统, 离开了这一传统, 任何的交流都不可能为对方所理解。在这种意义上,两者之间的差距并不像他们所宣称的那么大, 共同或重叠之处是存在的。
(二)科学实在论
反思后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可以建立在科学实在论的基础之上。现代主义所依赖的经验主义是建立在实在论的基础之上的,而后现代主义所依赖的社会建构主义是建立在反实在论或相对主义的基础上的。作为心理学的科学观和方法论基础, 实在论和反实在论各自具有不可克服的局限性。实在论强调世界及其属性的客观存在,物质世界、因果关系、意识和心灵都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着, 知识是对这些实在的反映或表征。贯彻到心理学中, 就表现为强调心理过程的实体性质和观察等经验实证方法的重要性等等。这种观点从理论上讲符合唯物主义的精神,从实践上讲有利于心理学科学地位的提高; 但是这种观点带有机械论的色彩, 忽视了知识的相对意义和建构特性。反实在论站在对立的立场上,认为所有的实体都是建构的, 因而科学知识也仅仅具有相对意义。这种观点贯彻到心理学中, 心理现象、心理过程不再是一个精神实体, 而仅仅是人为的话语建构; 心理学不再是一门科学,而变成了一定文化历史条件下的游戏, 最终陷入了相对主义。若要反思后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 则必须寻求一种新的基础。这一新的基础是实在论的, 但是这种实在论是科学实在论,不是那种简单粗糙的实在论。它承认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实体地位, 认为心理学的理论知识真实地反映了作为精神实体的意识或心理的实在特性。但是, 这种科学实在论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建构主义的观点,认为科学知识并不是仅仅由实体本身的特性决定的。科学的观察包含着建构的成分, 针对同一经验数据, 不同的科学家可以做出不同的解释,因为科学观察是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的,研究者所处的社会背景、文化传统、科学群体的行为规范都可以对结论产生影响, 在这个意义上, 科学结论也是相对的。总之, 这种科学实在论吸收了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的优点,既坚持了科学的立场, 又避免了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
(三)互补与多元化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在心理学的实践中是可以相互补充的。相比较而言, 现代主义由于强调科学的程序、方法的纯洁,因而更注重个体的因素; 而后现代主义由于更为关注心理的社会建构, 因而更注重社会的因素、意识形态的影响等等, 其分析的焦点处在社会水平上,且后现代主义更关注理论对观察的指导意义, 注重理论的综合, 因而若在实践的层次上把经验研究与文化意识结合起来, 把实证研究与理论建构相结合, 把对个体的分析放到社会历史背景中,必然促进心理学研究整体水平的提高。事实上, 西欧国家的社会心理学家采取的就是这样一种观点。他们欢迎对个体主义还原论的批评, 但是却并不拒绝实验方法以及其它假设验证的努力。现代欧洲许多的社会心理学采纳了这样一种观点,即既是社会建构的, 又是经验的。这一发展更进一步说明实验的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建构主义的调和是有价值的和可行的。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各自具有自身的优势和局限。没有哪一种取向能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自身的唯一正确性: 现代主义强调经验证实, 但是经验证实并不能证明自身的正确性, 因为以经验证实来证明经验证实只不过是循环论证; 而后现代主义的相对主义观点更使得证明自身的努力变得更加不可能。因此,对于双方来说都不存在绝对的正确。彼此的尊重、坦诚的合作才是最重要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需要在方法论上持开放的观点。传统上, 经验实证方法是备受推崇的方法, 其它方法要么被认为是非科学的,要么被置于边缘的地位, 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实际上, 每一种方法都有其利弊得失。经验方法有着严格的科学程序, 所得的结论简洁、可靠, 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但是经验方法在研究具有反思性的人方面,在反映文化历史的要求方面, 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局限。在这样的条件下, 如果把经验方法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系统, 拒斥一切非经验的方法, 那么必然危害心理科学的发展。而非经验方法,如质化的方法, 释义学的方法, 现象学、建构与解构、女权主义、叙事和修辞、话语分析的方法等等是从其它社会科学借鉴而来, 在反映文化历史的要求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因此, 接受这些非经验的方法论, 在研究方法上持开放的态度, 对心理学的发展必然产生有益的影响。正如美国人格心理学家赫根汉所做过的一个形象的比喻: 研究对象就像是漆黑房间里一件不能直接触摸到的物体,研究范式则是从各种角度投向该物体的光束。光束越多, 照射角度越不同, 人们对该物体获得的信息就越多。 因此心理学应采取多元化的研究方法, 同时注意吸取其他学科的行之有效的研究思路, 尽快与伦理学、美学、艺术学、社会学、教育学接轨,使心理学成为用于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指导人的发展的活生生的科学, 与人类日常生活有更为密切的联系。
心理学的名称来源于希腊语,是一门研究人类及动物的行为与心理现象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包括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