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心理学史研究三十年,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
燕国材教授简介:《心理科学》的主编,现任全国非智力因素研究会会长。长于中国心理学史、教育心理学、理论心理学与教育理论研究。与几位学者一起创建中国心理学史与中国教育心理学两门新学科;在国内首次提出非智力因素概念及其理论;是素质教育的积极倡导者。现推荐燕国材教授的力作:中国心理学史研究三十年。
中国心理学史研究虽然早在上世纪20 年代已经开始,1949 年新中国建立后也有个别学者探讨过这方面的问题,但成果不多、影响也不大,这一研究领域基本上仍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1979 年燕国材和杨永明不约而同地发表了题为《关于“中国古代心理思想史”研究的几个问题》和《应当重视中国古代心理学遗产的研究》的论文,揭开了中国心理学史研究的序幕。自此以后,在潘菽、高觉敷两位德高望重心理学家的组织与指导下, 中国心理学史研究就蓬蓬勃勃地开展了起来。应当说, 中国心理学史的研究是与改革开放东风的吹拂分不开的, 改革开放的30 年,也就是中国心理学史研究的30 年。
一、中国心理学史研究的历史回顾
回顾中国心理学史研究30 年的历史,可以用高校文科教材《中国心理学史》及其有关论著为参照,把它划分为三个阶段。现依次略作说明如次:
(一) 初步创始阶段(19781990)
1986 年出版了高校文科教材《中国心理学》(高觉敷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90 年出齐了四卷本的(中国心理学史资料选编)(燕国材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以此两种著作为标志,可以将此前划分为中国心理学史研究的第一个阶段, 即初步创始阶段。这一阶段的基本特点是, 奠定了中国心理学史研究的基础, 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论著有:1981 年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中国心理学史专著———燕国材著《先秦心理思想研究》;1986 年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中国心理学史教材———以高觉敷为主编、潘菽为顾问的《中国心理学史》。此外,王米渠的《中国古代医学心理学》(1988),刘文英的《梦的迷信与梦的探索》(1989),杨鑫辉的《中国心理学史研究》(1990),燕国材的《汉魏六朝心理思想研究》(1984)、《唐宋心理思想研究》(1987)、《明清心理思想研究》(1988)等,也对这一阶段的中国心理学史研究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二)开拓探索阶段(1990-2000)
2000 年出版的杨鑫辉主编《心理学通史》,把中国心理学史视为世界心理学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此为标志, 将1990 至2000 年划分为中国心理学史研究的第二个阶段, 即开拓探索阶段。这一阶段的基本特点是,开拓了研究的新领域,取得了更加令人瞩目的成果。其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论著是:燕国材著、台湾东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心理学史》(1996),杨鑫辉主编《心理学通史》等。在开拓研究新领域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请见本文第二部分的“(二)开拓了中国心理学史研究的新领域,创建了某些新学科”。此外, 杨鑫辉的《中国心理学思想史》(1994)、燕国材的《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主编,1999)、燕良轼的《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概略》(1999)等,也是重要的研究成果。
(三)深化研究阶段(2000)
从2000 年起,中国心理学史研究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即深化研究阶段。这一阶段的基本特点是,在前阶段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开拓探索新领域,进一步深化各领域的研究内容。其中具有较大影响的论著有:2005 年出版的高校文科教材《中国心理学》的修订本(第二版), 燕国材的《中国教育心理思想史》(2004)。在开拓新领域、创建新学科方面所取得的成果,请见本文第二部分的第二项。此外,杨鑫辉的《中国心理学史论》(2002)、朱永新等的《管理心智: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2005) 等的问世, 表明中国心理学史学科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二、中国心理学史研究的主要成就
(一)在中国心理学史的基本问题上得到了一定的规范
1.关于中国心理学史的基本范畴
范畴是构建任何一门学科的基石, 也是衡量该门学科成熟与否的一个主要标志。中国心理学史从研究开始, 就很重视对其范畴的挖掘与整理。经过30 来年的讨论,最终被《中国心理学》(第二版)确定为10 对范畴;(1)形神,又称形神论、身心观,研究身与心、生理与心理的关系;(2)心物,也叫心物观,讨论心理与客观现实的关系;(3)天人,又称天人论,探讨自然与主体、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的关系。(4)人禽,亦可叫“人贵”论,旨在突出人与动物的区别,指明人是万物(大自然)之中的“最高贵者”。(5)知虑,又称知虑论,探讨感知与思维的实质及其关系;藏与壹(记忆与注意)也包含在这对范畴之中。(6)情欲,也叫情欲论,讨论情与欲(需要)的关系。(7)志意,又称志意论,研究志与意的性质及其关系。(8)智能,亦叫智能论,研讨智力与能力的性质及其关系。(9)性习,又称性习论,研讨人的生性(自然性)与习性(社会性)的实质及其关系。(10)知行,也叫知行论,讨论认识与行动(实践)的关系。在讨论过程中,潘菽.、高觉敷、燕国材、杨鑫辉等曾提出过五对、七对或八对范畴,这里所说的10 对范畴就是以此为基础综合而成的。
但也有学者指出, 以往范畴的确立存在四个问题:尚未形成对基本范畴的统一认识;尚未形成符合逻辑的范畴整合体系;某些范畴尚有可以商榷之处;某些范畴的界线尚显模糊。并还就如何确定范畴问题提出了六条原则:存在性原则,可鉴别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可阐释性原则,可应用性原则。
首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心理学的名称来源于希腊语,是一门研究人类及动物的行为与心理现象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包括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