孪生自体客体的发展以及心理结构的形成

最新孪生自体客体的发展以及心理结构的形成,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

起初,科赫特并未将婴儿才能与技巧的发展作为一条独立的自恋发展路径加以阐述。在他的《自体的重建》(1977) —书中,科赫特明确指出自恋有两条相互平行的发展路径,即理想化双亲影像和夸大自体,才能和技巧的发展归于夸大自体这条发展路径。

随着科赫特有关自恋人格障碍治疗的临床经验的不断丰富,在《精神分析治愈之道》(1984)中,科赫特根据自恋人格障碍在治疗过程中所表现的移情反应的不同将自体客体移情关系细分为三种:理想化移情、映镜性移情和辛生移情。这种假定就意味着自体客体发展路径并非两条而是三条,孪生自体客体(alter-ego selfobject)也需要一条独立的发展路径。也就是说,除了夸大自体和理想化双亲影像,才能和技巧也是一条独立的发展路径,以满足个体的孪生需要(alter-ego need)。

在孪生自体客体关系当中,对方犹如自己,双方都经验对方的感受如同自己的一般。孪生自体客体关系的本质是兴趣与才能上的相似性,也就是个体感受到被某个像自己一样的他人所了解。因此,孪生自体客体也就是个体心目中与自己相似的人物,而孪生需要也就是希望与自己相似的人在一起的需要。这种“在一起”的感觉是一种陪伴的感觉,孪生自体客体的声音与体位、表达的情绪、投入活动时所制造的噪声、烹饪和饮食时特定的滋味,就会在儿童心中创造了安全感,归属感和参与感。(Kohut.H,1984,R200)同时,也必然会提高儿童才能和技巧的发展,如女孩儿在厨房里同母亲或者外祖母一起做饭,男孩儿在工作室与父亲或者外祖父一起用工具干活,这个过程也许没有语言交流,双方都处于沉默的状态,但是因为涉及到劳动,所以就会在安全的状态下潜移默化的提高儿童的才能和技巧。

在生命初期,个体在辛生自体客体关系当中无法清醒的意识到自己的独立,无.法分清自己与自体客体的分化。但是随着自体发展,空生自体客体关系不断地走向成熟,个体能够清醒的意识到自己与自体客体的分化。科赫特认为,曾处于无反应环境中的悲剧人(tragic man)(相对于弗洛伊德所描绘的神经官能症个案的内疾人(guilty man))被提供了两个去了解统整自体的残存潜力的机会。第一个机会是志向通过父母(尤其是母亲)在生命早期神入的接纳原始夸大自体的表现癖而形成,大约发生在儿童2-4岁;第二个机会是通过父母的神入反应满足自己的理想化需要而形成切实的理想,大约发生在儿童4-6岁。科赫特在《精神分析治愈之道》(1984)将辛生移情关系看作统整自体发展的第三个机会,让个体的技巧和才能在分享中得到发展。

科赫特认为,率生自体客体需要至少会出现在潜伏期,但在潜伏期之前,婴儿通过身处有人的环境当中,能够感受到人类的善恶判断力、情绪、姿势和声音的相似。当儿童意识到这种相似性,就会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潜伏期之后,个体同样有李生需要,这个时期充当辛生自体客体的对象从父母(抚养者)扩充为朋友、亲人、恋人等。无论是恋人还是朋友,他们无疑会有着相类似的理想和价值观,他们有共同的爱好,当他们因此而走到一起时便充当起了对方的辛生自体客体。在互动过程中,个体会因为这种相似性而感受到辛生需要满足后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同时自己所热爱的才能与技巧也会得到提高,典型的例子是奥运赛场上我们常常看到“夫妻档”配合默契,获得金牌。

充当孝生自体客体的个体如果人格健全,那么便能够神入的满足个体的辛生需要,促进个体才能和技巧的发展。相反,如果孪生自体客体的自体结构存在缺陷,本身具有人格障碍,那么便无法在孪生自体客体关系当中神入的回应个体需要,导致个体遭受创伤性挫折。如此则会导致个体因自恋力比多固着而过分要求孪生自体客体,甚至幻想出与自己相似的人来充当自体客体(如自恋人格障碍患者在治疗过程当中对治疗师请假的暴怒),另一方面也会阻碍个体才能和技巧的发展,使自体结构存在缺陷。

 

心理学的名称来源于希腊语,是一门研究人类及动物的行为与心理现象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包括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