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态度转变的平衡理论

最新海德态度转变的平衡理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

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于1958年基于对认知系统的研究提出了态度转变的平衡理论,即P一于一x模型。他认为,人类普遍有一种平衡、和谐的需要,一旦在认识上产生不平衡或不和谐,就会导致心理上的焦虑,推动个体的认知结构向平衡与和谐的方向转化。

该理论基于这样一种假设,人类作为社会的动物有追求一致性的本能。一致性概念的假设是:不一致会使人类产生“心理的紧张”或不舒服感,而这种紧张或不舒服感可能导致人的内心压力,推动自己去排除和降低这种不一致的状况。他认为,在涉及第三方无论人或物时,两个人之间可能存在的一致性或不一致性会形成平衡状态或不平衡状态两种三角关系。如果两个人互相喜欢并且都对某一外部事物抱喜欢的态度,其关系的某些状态是平衡的;而如果两人互相喜欢但对某一外部事物的喜好态度相反,那么一些形态就将是不平衡的。如果三角形态平衡,那么双方都会反对变动,反之则双方都会因感到不舒服而作出努力以恢复平衡。

海德主要关心的是参与双方各自内部的认知过程,平衡理论的欠缺之处就是只提到了是与非的对立而没有程度的划分。

 

心理学的名称来源于希腊语,是一门研究人类及动物的行为与心理现象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包括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