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婴儿的分离焦虑,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
某个年龄段的婴儿会在与母亲分开后表现出强烈的分离焦虑。分离后婴儿的不安对任何耳闻其反应的人来说都是不言自明的,也很少有父母不因这种反应而感到焦躁。
对分离的最初反应被称作“抗议”阶段,婴儿显然竭力要使母亲返回。如果分离持续下去(譬如因为疾病或死亡),儿童就进入“绝望”阶段。这个阶段的反应类似于亲人死亡时的反应;悲伤、绝望、感情冷淡。绝望阶段还包括对所失去的爱的对象的愤怒。假如母亲返回或有返回迹象,婴儿很有可能会勃然大怒。愤怒作为绝望的一种表现似乎是出人意料的,但“你怎么能离开我”式的愤怒的哭泣是对丧失亲人的一种自然反应,也常见于成人悲悼至爱考之丧亡的行为中。因为幼小的婴儿不懂得母亲还会返回,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短暂分离与丧失亲人的情形很相似。婴儿在6个月之后慢得不在眼前的物体仍然存在着,正是这种认识更增加剧了婴儿的痛苦——母亲在某个地方,但却不和我在一起。母亲无法向一个9个月或12个月大的婴儿解释清楚她只离开一会儿,而婴儿也无法在心里保持不在眼前的母亲的形象,所以母婴分离完全就像亲人丧亡的情形一样,除非儿童与自己所依恋的其他人留在一起。
如果分离持续几周或几个月,儿童就进入“超脱”阶段。此时儿童似乎已很好地应付了分离,恢复了活力并开始正常生活,但事实上这个阶段标志着所有希望都已丧失。儿童对每个人都很友好,但却不愿与他人形成某种关系,因为害怕再次失去他们。假如母亲此时返回,儿童很难注意到地,确实,儿童可能看上去已几乎不认识母亲了。
因为心理学家约输·鲍尔比强调儿童倾向于依恋一个人(通常是母亲),由此人们自然会认为母亲对于儿童来说是不可替代的。与母亲分离,即便只是短暂的时期,也被视为破坏性的,会对儿童造成长久的不良影响。母亲全天工作被看作是造成家庭痛苦的某种原因,鲍尔比强调指出,这“应被视作造成‘被剥夺’儿童的一种潜在因素”。鲍尔比的这种观点不仅在过去,直至现在还引起极大的争议。现在人们期待妇女成为有偿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许多、或许是绝大部分母亲仍坚持认为,她们,也只有她们,才能给予孩子完备的照料。尽管鲁道夫·谢弗和其他人的工作表明母亲并不一定是儿童最爱的人,而且主要依恋对象的说法也不再得到赞同,但鲍尔比的观点所造成的影响并不是轻易就能消除的。许多人仍然认为妇女的位置应该在家庭中,如果她不在家里,那就会给她的孩子造成可怕的后果。
心理学的名称来源于希腊语,是一门研究人类及动物的行为与心理现象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包括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