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下的心理重建
当前,冠状病毒的蔓延使我们的生活暂时发生了巨大改变——我们不能出去走动,不能四处远游,不能访亲探友;我们能做的,就是静静地待在自己的蜗居内。
在这样的时刻,你是否能够全然地陪伴着自己?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病毒传染的新闻会让我们惊恐发作,如困兽般整日窝在家中的日子更是难捱,我们已经习惯徜徉在风风火火的外部环境中,这让突然静下来的“自己”无处安放。
也许,在相对封闭隔离的生活环境中,你才会发现自己是个无趣且空洞的人,甚至是软弱渺小的,这种感受让你很不自在,让你无法忍受“隔离”这种突如其来的生活状态。
如此漫长的隔离,怎么面对自己、面对家人、面对孩子,并且保持彼此之间的和谐呢?
其实,独处是一种能力,它是在没有外界他人存在的前提下,仍能很好地回应内心冲动与需求的一种能力;它是你和自己的思想或感受待在一起,而且能够和自己的内在世界产生良性沟通的能力。
拥有这种能力是一个人情感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这意味你在情感上能够自给自足,内心踏实安定;同时,你还能给予家人以积极的能量,你将对自己富余的心力感到欣喜和骄傲。
当下,我们都要因新冠疫情“静”下来,那么,接下来介绍的一些方法,可以帮助你静心养气、邪不可干——病毒是邪气,它最怕你的堂堂正气。
修身:保持生活的仪式感,形端表正,饮食清淡无论是起居还是睡眠,你都要保持正常的生活节律,早起可以生阳,早睡可以养阴。
春天里赖床昏睡会阻碍阳气生发,你可以想想春天里的小小绿芽,正新鲜动人地吐露芬芳...... 大好春光,你怎能天天在被窝里蜷着?
我们很多人工作的时候有模有样,但回到家就衣衫不整、邋邋遢遢。实际上,你的外在形象对精神状态是有影响的——你外在的样子就能反映出你内在的精气神。
孔子曰,“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可见,孔子平常在家时“申申如也”,很舒展,并且“夭夭如也”,活力满满。所以,独处的时候,你也要注意自己的形象,每天都要穿戴整齐且面有愉色。
此外,我们的胃和心是连在一起的,当你的胃部略有空余时,身体才会轻灵舒泰。
尤其在目前这个非常时期,饮食方面我们更需要保持清淡,过多的大鱼大肉会消耗更多的气血,而我们现在需要留着气力,加强身体防疫的能力,以免高湿高热给病毒创造攻击身体的条件。
齐家:勤做家务,保持居室的洁净清雅家是一个人生动写实的精神世界。房子和人一样,若是家中堆满杂物、混乱不堪,居住在其中的人也会生病。你会发现,在这样的家庭里生活的人大都无精打采、死气沉沉。
比如,所有人的鞋都东倒西歪地横在门口,脏衣服在沙发上堆成了山,饭桌上还残留着油腻腻的碗筷,地上散着一堆堆的杂物......这是一个充满障碍物的混乱的生活空间,它也显示出居住人混乱的内心。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这一堆堆的杂物堵住的是你的心,以及你积极正向的气场。
家就是居住人内在人格结构的象征,混乱或有序、优雅或庸俗、热情或淡漠、丰富或乏味、懒惰或勤劳,它甚至可以在细节上表达出居住人恐惧、焦虑等情绪特点。
想想看,对于一个父亲长期出差在外的孩子来讲,踩着被爸爸拖过的地板和踩着被钟点工拖过的地板,孩子的感知肯定是不同的。
父亲参与家务的孩子,其底气会更充足,他会在地板上踩得更带劲儿、更兴高采烈,似乎每块地板上都留着爸爸的印迹。
做家务、清洁室内环境,这是个心理过程——清扫家里的灰尘和污垢,就像在拂去内心的尘埃,而整理杂物也象征着你需要更加清晰明确的思路。
另外,家务活可以家里的所有人和这个家产生紧密联结,让大家为共有的家一起付出。
去做家务吧,这样你才能发现这些简单行为背后的深远意义。
正心:多读好书,提升自我对于我们来说,获得知识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多看有营养、有价值的好书,从音乐、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中感受这个世界。
从个人角度来看,我特别推荐万古流芳的经典著作,比如《诗经》《道德经》《论语》,这些古籍能够帮助我们提升内在的正气。
你可以按古人的读法“诵读”:诵读时,呼气外出,声音悠长高远,自然心气绵绵下降,肾气冉冉上长,如此一降一达而达心肾相交之效。
书声琅琅中,文气荡然于胸,不知不觉便调和气息、和合阴阳。
人生数载,历经一世,用心生活比用脑生活更有意义。你可以深切体会今天的孤独、隔离、焦虑和恐惧,体会过往的每一份感动、欢快、伤心、落寞、并记住它们。
某一天,当你再回首,会发现物是人非,但你所有的记忆却如满屋的陈酿飘香,那就是你的人生滋味。
新冠疫情让我们失去很多,但你不要去咒骂和埋怨。历史告诉我们,怨天尤人是最糟糕的情绪状态,它是你提升自我的大敌。
而且,你要相信,“自我”是一个持续塑造的过程,没有一成不变的“真我”。
这段日子将教会我们重新思考和感悟人生,去发现、去塑造、去感悟。
愿疫情早日结束,愿我们共克时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