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心理保健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
大学新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的成因主要有10方面造成的。
1、中学的“应试教育”是一年级大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的根源
在我国,目前大学招生人数还远不能满足高中毕业生升学的需要,而从社会到家庭,从教师到家长,都以升学率作为学校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尽管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考试亦在作相应的改革,但现实改变不大,仍以考上大学作为成才的惟一机会,高考竞争非常激烈。因此,中学生的生活基本上是单一地为高考服务,把考试科目的学习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而对发展中学生整体素质的技能方面,如音乐、体育、美术等要求偏低,甚至是严重失衡,尤其是在一些农村地区,有些学校根本就不开设音、体、美课程。这样,就使得大多数中学生只注重 课程学习,而忽视发展自身素质。同时,家长对中学生实行特殊的关照,只要他们努力学习,成绩上去了,其他方面不提任何要求,甚至生活方面的一切事情都由家长包办代替,这在独生子女身上体现尤为突出。从而形成中学生从学校到家庭,从家庭到学校,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最终使得他们成绩可能上去了,但缺乏生活基本技能的锻炼,缺乏人际交往的锻炼,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缺乏。[中国心理学家网]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存在激烈的竞争。就竞争自身来说,竞争有调动中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面。在竞争中,中学生把考大学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形成一种学习的动力。但竞争也同时给中学生带来了一定的思想负担和精神压力,使他们避免和害怕失败。而学校为提高升学率,家长为使孩子在高考竞争中取胜,忽视中学生的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应试教育”下,长期加班加点的学习导致中学生处于高度紧张和焦虑状态,使大脑过度疲劳,引起心理机能降低,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想象力贫乏,心理承受能力差,甚至产生轻度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进入大学,由于外环境的变异,心理方面的问题就暴露出来。由此可见,中学阶段忽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忽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强调“应试教育”,是引起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的根源。
2、学习方式和生活环境的变化
大学与中学相比,学习特点与方式、学习习惯、学习要求都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从目前中学生的现状来看,中学的教学方式一般还是以灌输为主,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内容具体有限。学生在教师的安排下去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只要把老师规定的学习内容完成即可,学习结果是以考试的分数来衡量。而在大学里这些都有了根本的变化,老师每天上课时来,下课即走,课堂上讲授的内容较多,不是完全照本宣科,有很多的补充和取舍。除上课外,其余时间由学生自由支配,学习有很大的自主性、独立性。学习的结果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学习上的这些变化使得很多的大学生不适应,一时改变不了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的习惯,在自由支配的时间里不知如何去获得知识,缺乏学习的计划性和目的性,平时觉得无事可做,尤其在文科学生身上,产生空虚无聊的体验,认为大学没有自己在中学时想像的好。大学与中学相比,生活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刚人大学的新生,过去在家中是重点关照的对象,受到家人的全面照顾,面对的是熟悉的同学、熟悉的老师。步入大学,多数同学都远离了家人,开始了独立的生活,各地同学重新组成了一个新的班集体,昔日的同窗换成了来自不同地方完全陌生的同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风格和行为习惯,尤其是中学时住在家里的同学,这时必须适应集体生活的要求。必须适应学习从被动到主动,生活由依赖到独立,环境由熟悉到陌生的转变。对这些变化如果不适应就会造成情绪的波动与不安。
3、经济的压力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大学招生实行并轨,这给每个大学生的家庭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而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存在差异,每个具体的家庭存在差异。同时由于经济发展,人们的收入也普遍提高,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大学校园里也出现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消费,吃喝讲究,穿着入时,用物现代化。进入大学的新生,面对学费、生活费、书费等各种各样的大学校园消费,感受到的压力较大。尤其是一些来自农村或边远山区的学生,或者是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学生更是如此,在生活、学习用品的需求等方面与条件好的同学存在的差异很大,有的学生甚至为基本生活费的欠缺而担忧。在我们对大学生的需要调查中,有一定比例的学生第一位需要是维持生存的需要。因此,经济的因素成了一些新生的精神负担与压力。如一位来自农村山区的学生,父母年迈体弱,家庭没什么经济来源,仅靠父母干农活的一点收入供他上学,每当他拿着父母寄来的血汗钱消费时,他眼前就浮现出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情景,心理常不是滋味,有一种负罪感、内疚感,他甚至想到退学。
4、人际环境的改变
有研究表明,大学一年级是心理卫生问题的多发阶段,这一阶段的心理卫生问题主要表现为对新生活的心理适应不良,其中人际关系适应不良问题尤为突出,从而影响到大学新生的生活、学习和身心健康。 与中学相比,大学里人际关系含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学人际关系的含义比较狭窄,只是友谊或亲密关系的一种扩展,即人际关系比较单纯,每个人可以跟自己喜欢的人交往,自己看不惯的或不想交往的就可以不交往,男女同学之间,交往就更少了。有很多的大学生在谈及中学同学时,只知道班上有哪些同学,学习情况怎样,此外便没什么了解了。而大学则不同,人际交往的范围比中学大,频率高,内容多,因此体现出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大学集体结构比中学复杂得多,学生要面对班级、年级、系、校的各种机构、人员并与之交往,学生需要锻炼自己,参加各种非正式集体的活动,进行不同层次的交往。这时大学新生的交往不能只是有选择的交往,不能以自己的好恶来决定与什么人交往,不能仅以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别人,应该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可能是别人所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这时不仅是要求别人对自己的适应,也要求自己去适应别人。一年级大学生如果对新 的人际关系特点认识不足,仍按自己以前的方式行事,就易发生人 际关系方面的适应问题,产生一些消极的情绪体验。
5、社会环境的影响
现代社会处于变革之中,强烈的社会变化,快节奏的社会生活,新旧生活方式、新旧思想的矛盾冲突,就业的矛盾与压力,已渗透到大学校园。社会变革带来的一些负面效应,如不良社会风尚、不健康的思想意识、不文明的大众传播,等等,对大学一年级新生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这些现实的刺激影响下,加上家庭的强化作用,使得他们追求现实的东西。他们总是将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同自己的专业在社会中的就业机会结合起来,甚至是同经济效益挂钩。而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培养方式与适应社会需要的矛盾还相当突出,这使得很多的大学新生感到困惑、忧虑,专业思想无法形成,对前途丧失信心。
首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双重影响,尤其是幼年时期的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心理保健的发展影响甚大。心理保健突出在社交、生产、生活上能与其他人保持较好的沟通或配合,能良好地处理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