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大学生择业心理误区,心理保健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
大学生择业心理误区及其调节
由于社会、家庭的各种择业观念的影响,由于自身心理、生理因素的制约,尤其是自身认识水平的制约,导致某些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会出现各种偏差,引发各种择业心理冲突,有必要加以分析研究,寻找防治的途径。
(一)攀高与从众心理[中国心理学家网]
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在某种程度上要受当时大学生人群中占主导地位的择业观念的影响,因而带有明显的“从众”倾向。另一方面,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又要受当时社会的某些崇尚热门职业和热门地区的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而带有明显的“攀高”倾向。改革开放使我国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与发展,企业家阶层的崛起,腰缠万贯的大腕的增多,沿海经济特区的辉煌,等等,这些现实激活了大学生的经商意识,形成了不断升温的经商热。大学生们热中于到沿海开发区,到大城市,到外资与合资企业,却不太愿意问津老少边穷地区,不太愿意问津清贫的职业,表现出从众与攀高的职业心理。
(二)就业焦虑症与恐惧症
就业的焦虑症与恐惧症是与大学生就业有关的心理疾病。患有这种心理疾病的大学生,虽然关心就业,向往就业,但又恐惧就业。一谈论分配问题,他们就惶惶然。一面临毕业分配他们就心情烦躁,焦虑不安,忧心忡忡。他们总是闷闷不乐,长吁短叹。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还会引起各种生 理变化,如失眠、恶梦、血压升高、消化功能紊乱等。
(三)求职临阵怯场症
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不少大学生十几年寒窗苦读,可毕业时一到求职应试现场,尤其是面试现场,却一败涂地,前功尽弃,丧失了求职的机会,表现出临阵怯场症。
(四)职业角色障碍
职业角色障碍容易发生在刚刚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中,主要表现为踏上工作岗位后,大学生无法顺利地由学生角色转变为职工角色。他们虽然已经成为国家工作人员,但却怀念学生生活,无法或不愿扮演职工角色,甚至讨厌扮演职工角色。他们仍然按大学生的行为模式生活、工作、学习,举止言行与国家职工的身份很不相称。症状严重的大学毕业生在踏上工作岗位后灰心丧气,闷闷不乐,不愿与同事交流沟通,厌恶单位、厌恶工作,对未来悲观恐惧。
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双重影响,尤其是幼年时期的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心理保健的发展影响甚大。心理保健突出在社交、生产、生活上能与其他人保持较好的沟通或配合,能良好地处理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情况…